书城美食日本料理神髓
169388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二:在简约里追求极致——日本料理

叶怡兰 饮食作家

2007年1月马德里“Madrid Fusion”美食峰会,一年一度,齐集世界顶尖名厨共聚一堂,相互演示交流最新、最前卫、最受瞩目的厨艺思潮与技法。其中,日本龙吟餐厅主厨山本征治的演讲会场,来自全球各地的厨艺工作者们,团团簇拥,将三层楼的演讲厅挤得水泄不通。空前盛况,唯有年年“Madrid Fusion”的最最重头戏——西班牙国宝级厨艺大师,也是当今最红火热门的“分子厨艺”大将Ferran Adrià的场子可堪比拟。

山本征治,正是《日本料理神髓》此书作者,德岛青柳料亭主人小山裕久的门徒。

2007年10月,美食圈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首度问世的《米其林餐饮指南》东京版中,位列三星的神田、小十与二星的龙吟,均出身德岛青柳;一门天下,顿时轰动全日,早已被视为日本料理宗师级人物的小山裕久,声望再次达到顶点。

与其他分子厨艺门下名厨几近炫技的华丽演出非常不同,山本征治的演说与示范,内容十分朴素。从东京筑地市场买鱼、选鱼的影像播放起,之后则是扎实的杀鱼、片鱼等基本功夫演示。

然而,上千位从全球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厨师、餐饮工作者、美食评论家与写作者,全数屏气凝神目不转睛,无一例外地专注观看、倾听山本主厨的每一句解说,每一个动作……

那刻,场上台下,同样来自亚洲的我,惊叹咋舌,深深感受到日本料理全面席卷世界的时代,已然来临。

是的。就在近几年,特别在欧洲,真的可以深刻领略,日本料理正在全球时尚饮食与顶级厨艺领域里发生惊人的影响力。几乎,只要是有一定水平以上的创作型名厨餐厅,端上来的菜肴,多多少少,都可以嗅出丝丝和风气味与轨迹。

究竟,向来对自身饮食成就与文化始终充满自豪与倨傲的欧洲人,竟能对日本料理如此心悦诚服、热烈拥抱,其原因何在?——“Madrid Fusion”活动间,每一次名厨们的近身采访后,我总忍不住如此提问。

“对食材原质原味的洞悉与坚持,以及,每一种细微技术,都能经年累月永不懈怠地磨炼与精进。”另一位众所瞩目的英国分子厨艺名厨Heston Blumenthal以钦羡的表情如是说,他甚至认为,特别是后者,在西方的厨艺传统里,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

而我,沉迷、写作美食多年,随着行旅与研究的脚步,尝过多少地方多少国度的食物;然而,对我而言,所有异国料理中,日本料理,始终是我最私心偏爱、与我美食上的审美思考与观点最贴近的一种。

其中,当然难免多少出乎日本料理与台湾料理在口味和思维上的相近,故而格外能有共鸣(而我想,这也是日本料理之所以能在台湾如此受欢迎的缘故);然更多的,还是应该归因于日本料理独树一帜的思考与内在哲学。

我总认为,传统日本料理,是以“简约”为极致追求的料理。

但这简约,可绝非随心放手一任无为,更非贫乏单调空洞寡味,而是从食材本质以至技法等大小细节与内外追求,无一不精工细腻苛求完美;然其中之脉络纹理与最终形于外之形态样貌,却一点不见繁复不见锋芒不矜夸,谦逊朴素、宁静致远,浑然澄澈如天成。

而也因为深深着迷折服其中,遂而,对我来说,《日本料理神髓》的阅读经验着实美好非常;几乎是一路读,一路拍案赞叹:“是的是的,就是小山师傅说的这样!”

乍看似是谈理说论谈方论法的一本日本料理教科书,大多数篇章的写作时间距今也已超过十年,然今日读来,却仍字字句句均如炎夏里的清凉冷泉般,点点滴滴沁凉沁甜直入我心。

不唱高调。书里,小山裕久扎实地自日本料理的本质起始,从菜单的准备和设计、高汤、刀工、烧烤、蒸、炸、炖煮、醋腌、白饭……一路恳切平实娓娓道来。“日本料理很简单反而变得更难做。”“由于步骤很单纯,所以每一个细节的质量都必须有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任何的偷工减料都是不被容许的。”就像是写书法,“执笔者所有的才能都寄托在那支笔上,而且是一次定输赢”。

“问题在于学会之后”,“真正的修炼从这里才开始”。“每天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中其实可以找到许多自我磨炼的题目。”

我特别喜欢小山师傅在书中所举的高汤的例子:“想要每天熬出一样的高汤,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说,柴鱼是很特别的食材,每一条鱼都有不一样的滋味,即使是同一条鱼,部位不同,也有不同影响,甚至连刨片的方式、刨片之后的等待时间,还有搭配的昆布的质量和部位,柴鱼片放入热水中的瞬间……“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这是足足花了我五年的时间才找到的方法。”

还有生鱼片。“没有‘因为是生的就叫生鱼片’这么简单的事!”小山斩钉截铁地说。重点在于“想尽办法保留住食材本身的美味和水分”,“降低刀刃对鱼肉的压力,不用刻意施加压力也可轻松将鱼肉切断”。

还有烧烤。是最典型的“用单纯的方法做出复杂的成品”,深入观察、了解一条鱼的每一部位的不同结构组成与期望达到的理想口感(头部和表面呈现酥脆香松,而鱼身部分则是在切下去的瞬间会感觉水汽直接往上冲的多汁……),不断调整火候让每一部分都烤得恰到好处。

读着,是一种几近战栗的感动。日本料理之精义真义,及其超越之处,就这么款款流露。

特别一提,本书的后半部,是一系列小山裕久与各方名厨及知名餐饮工作者的对谈。

其中,小山师傅和几位法国名厨如若埃尔·罗比雄(Jo?l Robuchon)、贝尔纳·帕科(Bernard Pacaud)、贝尔纳·卢瓦索(Bernard Loiseau)的对话,尤其清楚具现了法国和日本,甚至可说是西方和东方的料理思维对比(比方,日本料理是“水”的料理,法国料理是“火”的料理),同样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