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
16954100000002

第2章 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第一节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反映文化,因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学习又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血肉相依的关系”[1]。

中国学生一般认为,学英语就要学好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有的同学认为我的语音、语调perfect,我的语法accurate,我的词汇量huge,我的英语可以算是优秀了。事实并非如此,英语学习还要加上一个元素文化。所以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沟通的时候,却不知所措,这正是由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很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英国另一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界定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概念包含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这个定义与泰勒的文化定义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泰勒的定义偏重精神文化而不包括物质文化;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则包括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在总结以往各种文化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定义,他们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这个定义至今仍是在欧美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定义。

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1884—1939)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2]语言和文化是互相渗透紧密相连的。如果想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定要对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而,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3]下面将详细阐述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二)有助于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习语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宗教信仰是最具影响力的。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英语国家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英语习语大多来自基督教的“灵魂之作”——《圣经》。这是一本所有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不得不读的书。它对西方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圣经》中的故事衍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语习语。

(三)有助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

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而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就很难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就很难体会到英语这种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巨人魅力。在英美文学史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西方文学推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位置上。所谓文艺复兴,就是将古希腊文化重新发掘出来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文学艺术。许多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构思都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因此,英语学习者要向真正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其源泉——希腊神话。它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摇篮文化。

(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运用一门语言进行实际的交际,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深切地体会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流障碍。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往往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语言使用不当的现象。比如,英语国家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隐私权;而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为中心,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所以,在中国,询问别人的年龄和婚姻状况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但在西方国家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不明知故问,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不然会招致别人的尴尬和不快。另外,中西方的家庭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地位、义务和权力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国有“子从父,妇从夫”一说。而在英语国家,基督教道义的影响使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松散。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一旦子女成年,这种关系便自动终结,双方无须为对方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由此可见,英语的灵活运用是以文化的充分了解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所以,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运用英语思维、提高交际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育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语言发展的情况。当然会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4]。而学生适当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其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念、真实的想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都有极大的作用。从此角度来说,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课的要求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为了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广泛存在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在以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主,一定程度的听、说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重视不够”,出现所谓“哑巴英语”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全面提高外语课程教学的标准,由过去偏重阅读教学改为听说为本,读写并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且“淡化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在基本语言技能方面的区别”[5],表明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还面临繁重的任务。加强英语课中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从教育学、心理学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的积极性即主观能动性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学习英语有退缩情绪。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其中包括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时的注意状态等”[6]。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愈来愈受到语言学和教育学专家们的注意。学者对学习英语动机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社会学角度,扩展到了从多角度去探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从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和起作用的来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前者主要指与学习活动本身无太大联系的动机。就远景性学习动机来看,一般说来,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较为一致的。据秦晓晴和文秋芳在南京、武汉的五所大学对5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远景性动机一般说来是为了发展需要和专业需要,前者又包括出国、考研、找到好工作[7]。这一调查结果在中国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意义。从中体现出学生已认知到学习英语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则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即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本身是否有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对教师上课的讲授内容、教学活动是否有兴趣;而教师的“教”则指教师上课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要,是否吸引学生,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新颖、生动,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激情。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此外,对于学生这方面来说,还会包括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外界的压力、奖罚,期评考试、过级考试的通过,成就感与语言学习焦虑甚至同学之间竞争等其他因素。

从上述对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分析可看出高校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应主要在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之上。对于教师而言,主要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授课时开展的教学活动等环节上,而教师授课时的适时适当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学则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既把抽象的远景性动机转化为近景性学习动机,又能把暂时的近景性动机转化为持久稳定的远景性动机,最后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英语学习兴趣则是指学生对英语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英语语言本身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兴趣的基础是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学好英语的主观需要,这在前面对学生远景性动机的分析时已作了说明。但是,并非所有的需要都会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尽管学生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意愿,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又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并通过学习的时间活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8]。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学生“学”主要指对学习英语语言本身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是否有兴趣,教师授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是否吸引人;教师的“教”就是围绕这些来探讨的。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就要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不难看出,教师在授课时,要灵活地教,多选用一些既与英语语言本身有联系,又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多采用一些教学内容生动、新颖、吸引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十分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

(一)利用课堂时间的适当补充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文化知识;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入可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简单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此学时讲述一些英语国家人们见面时的习惯。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打招呼往往是以天气开始的。

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很多西方节日来到中国。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而且印象深刻。

(二)开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普及

学校可以通过开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普及。实际上,课堂时间必定是有限的,教师上课时还要兼顾到听力内容、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介绍更多的背景文化知识;所以,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开设专门的选修课。

有一些院校已经觉察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主动加开了英语文化知识选修课。当然,许多学生受到熏陶,会在课下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修满学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自然广受学生的欢迎。

第三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培养

一、跨文化意培养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还有利于满足我国甚至是世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一方面,根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要求,文化交际应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变语言文字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老师愿教,学生愿学,从而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语言是交际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无法交际。而要想进行得体的语言交际,就必须掌握文化的差异。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各个国家纳入到了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甚多。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只有将英语文化教育始终贯穿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才能避免在以后的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使交际双方尴尬,促使交际顺利进行,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文化的特殊性,就要了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进而逾越这种文化差异。因此,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进行相应的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简洁性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结构,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构成,五者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整个教学过程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时就要尽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进入下一个环节,开展正课学习。

导入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的情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集中地让学生为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因此,课堂导入不宜费时过多,通常以3~5分钟为宜。[9]应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使课堂起始阶段显得冗长,内容复杂,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二)实用性原则

文化的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应选取对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对日常生活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差异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精简。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

(三)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实践来感知和体验,达到实现语言目标的学习,这样就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为,只有在语言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和学习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和思考活动,可以了解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经历语言学习价值的生成过程,体验成功或失败。由此可见,课堂导入中的学习任务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的理想途径,学习任务给予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是学生主体的原则的最好体现。

(四)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具体地说,初、中级阶段应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因为它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属于表层文化;高级阶段则应重点导入知识文化,虽然知识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不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但它属于深层文化,是交际文化的“根”,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交际文化的钥匙。在实施阶段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过于零碎。

(五)目的性原则

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教学的目的不同,侧重点则不同,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和组织处理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起内在动机,使其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10]不论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用于导入的故事、图片、游戏、歌曲以及所采用的语言材料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否则,导入形式再新颖,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偏离了教学重点,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这使得课一开始就目标不明确,因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

教师是游戏活动的指挥者和领导者,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周全,事先评估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还要权衡游戏的作用,只有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游戏,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入作用。

(六)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指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实用和阶段两个原则外,还应该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外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并不是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更不是以文化为中心,它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因此,文化导入一定要谨慎从事,不可喧宾夺主,而应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根据英语教学需要,适度地进行文化教学。

(七)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层次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时要加以充分的关注,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对一般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听懂,按要求去做;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用英语来表达思想和开展交流等。同时,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性格的学生的需要。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表现力强的学生可以考虑让他们去表演对话;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可让他们回答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问题,以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把注重学生的情感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导”与“教”一样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11]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课堂开始时的组织教学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更为重要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根据课题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教学实际条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如讲故事、提问、播放视频、表演、猜谜语、集体讨论、演讲等不同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等方法,尽可能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始终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八)动态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文化,要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语言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输入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全球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英语教师应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拓宽视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当然,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文化导入。

(一)对比中西文化

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标语语言文化结构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极其重要的手段。通过将母语和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学习者不仅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信息上的不同,而且还可以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和所学目标文化的本质区别,避免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利用学生对文化差异点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对比与归纳,通过教师的补充、引导,达到既学了英语又培养了自学、思维、总结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改革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既然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熟悉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三)结合教材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与我们的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须在挑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就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谚语、成语等进行解说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文章主题,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课堂教学展开的文化教育,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而且还使他们由文化表层深入了解深层结构,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12]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接触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浸入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如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等练习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电影、举办专题讲座、图片展、“英语角”等活动介绍英语文化知识,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使用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电脑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真实的视听教学资源。这种现代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图文并茂、声景兼备,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和优点。音像材料不仅使学生听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而且还能看到各种其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作语言交际。因此视听教学所展示的目标语及其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加具体,全面且真实,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一些文化知识。

(五)加强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元教学为主题,强调语音语调准确,词汇量大,侧重词汇的搭配和使用,应试能力强,侧重词汇的搭配和使用,往往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除了在课上听课,就是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基础扎实,能熟练掌握单词的用法,可以用英语写作。但由于不了解异国的文化,这样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无法进行得体的交流。所以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四节 英语教师应如何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

一、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缺陷的原因

我国英语教学之所以对英语语言所依存的英语文化信息重视不够。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较差。这就导致目前课堂上语法讲解多,实际交际少,文化输入缺乏的现状。这样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但不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不能有效的交际。这种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现象是教师知识结构中英语文化不足的必然结果。造成教师这一知识缺陷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对英语语言文化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

现有的不少英语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对英语语言所反映出的英语文化自然也就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虽然今天社会生活中英美文化信息越来越多,但英语教师却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更难以理解、把握,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英语教师自身水平有限

英语教师出国培训学习机会少,也少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交流。他们是从中国英语老师那里学得的英语,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这就是目前的现状。中学英语老师中年龄稍大一些的老师,在他们的学生时代,我们整个国家对世界的了解都很少,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欠缺,外语师资水平不理想,外语资料严重缺乏,接触外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周围社会环境中几乎没有用得上外语的职业。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将英语当作一门纯知识去教,教材中大量地安排句型、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当时的教师们以语法讲解和翻译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讲结构,抠语法,而很少考虑语言文化意义和实际使用。因此,为应考,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文化能力了。结果,靠死记硬背记住了不少语法条条的学生却不会使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交际。这样培养出的英语教师,对英、美等国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全面、不扎实、不系统。自己的教育活动也必然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英语教学上的恶性循环。

(三)英语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必然反映在语言上。英语中“黑人”从过去的带有歧视到后面社会的发展变得人人平等的词语也相应地跟着变化。这个词的变化典型地反映出了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变化,把过时的甚至是被摒弃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难在实际的情景中进行交际,有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误解,因为他们所造出的可能是脱离了社会情景的句子,可能只会有语法意义和字母意义。有位英国专家抱怨说,他的中国学生的作文里有很多连他也弄不懂的过时的英语,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证。

二、英语教师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的措施

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弥补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知识的不足。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是很好的补缺机会。在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英语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从而英语教师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进而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一)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素养

读懂英美文化课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英语国家有很多,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一般的英语国家文化课本已经包含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会与文化。各国专家编写自己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因而对各个国家文化的学习相对独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学习,头绪繁多,而且很难整合,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内容叙述中架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必须要掌握关键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了解其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多维文化视域,用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异国文化,适当吸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对比本土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丰富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使自身在文化学习中提高文化素养。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转变英汉思维,了解差异,树立真正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一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英语教师,不断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总之,只有吃透教材,形成系统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体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良好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英语教学不是被动式吸收英语知识,而应该把英语教学当成一种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教师必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文化交际意识,努力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促进更好的教学。只有先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才会努力把英语教学当成文化教育来展开课堂教学。然而在对比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为背景编写教材,作为专门的英语文化课程的内容。英语继续教育是面向全体英语教师的成人教育,英语教师之间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那些英语文化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教师要比较系统地介绍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对那些曾接受过英语文化教育的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着重介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

(三)英语文化教育应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

在英语继续教育中,应使英语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浑然一体,使英语文化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让英语教师充分注意了解英汉交往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既应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英美等国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等社会文化大的方面,又要重视约会、打电话、吃饭、打招呼等等社会生活细节,以及词源典故、成语、格言、委婉语、禁忌语、敬辞、谦辞、语体等反映文化差异的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帮助英语教师逐渐形成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四)以英美文化课为依托,深化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英语教师最系统的文化训练应来自大学期间英美文化学习的课堂。目标语的学习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形式,用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叙述自己的本土文化,读懂原著的英语文化是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综合提升英语语言词汇语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所以,英语学生应重视英美文化的课程学习,同时要夯实自己理解文化的知识基础,要大量查阅有关英语国家的人文书籍、地理书籍、社会制度的书籍,以课文为依托不断扩充和深化自己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文化知识,更要读懂文化形成的深刻原因。而要读懂文化的形成原因需要以许多知识原理为依托。要形成目标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体系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这门功课必要性的认识。需要调动自身的潜力。有了良好的社会与文化课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真正建构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体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观。

(五)英语继续教育教材内容包括丰富的文化点

英语继续教育各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内容都要尽量丰富的文化点。可以选取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起来的文章。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相关课程应选择一些有助于学员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另外,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报刊选读。阅读报刊、杂志或阅读从报刊、杂志上选出来的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从这里所了解的信息是最新的,这往往也正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从而也可以扩大知识面。

(六)加强继续教育,扩大对外交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继续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可以注重加强精神和表达文化学习,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风情、地理面貌、传统节日等内容。此外,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多观看英语电影和外国综艺性节目,从观看过程中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使自身视野不断开阔,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最后,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做到“请进来,送出去。”我们应请进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英语继续教育工作和英语教学,增加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与我国英语教师们进行座谈交流的机会。要经常选派英语教师出国培训,身临其境,直接了解英语国家,切身感受英语文化。这极有利于认识比较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而有效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曾经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随时变化,语言何独不然!一个外语学者,即使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了一门外语,倘若不随时追踪这门外语的变化,有朝一日,他必须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13]继续教育中“英语文化”课程的教学要随时把语言现象的最新变化介绍给教师们,因为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

综上所述,中国在开放,世界在融合,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质偏低并直接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同时,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不仅要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的了解,更要重视和拓展对英语文化课程的学习,还要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使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深化和系统化。要掌握本中华民族本土的文化,学会中西文化对比分析研究,真正能在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顺利表达本土文化以及与英语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第五节 大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那么教师就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电影电视,寓教于乐。还有一些软件也是很好的文化交际教材。这种对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了课堂教学,搞活课堂氛围,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除了在课堂上以外,在网络世界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一些相关英语国家的一些信息。这也是当今比较方便快捷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个途径。

二、利用英语课堂传授文化知识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不仅使词汇语法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学生只有懂得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化,才有兴趣学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正式上课之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收集文化方面的材料到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介绍,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利用教材适时导入与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举办各种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讲座、英语辩论赛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走出去”,身临其境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总之,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我们也得用发展的眼光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注释:

[1]闫雪:《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载《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51。

[2]孟莉:《论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载《考试周刊》,2008(42),65。

[3]孟莉:《论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载《考试周刊》,2008(42),65。

[4]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载《外语界》,2009(05)。

[5]刘润清:《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

[6]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秦晓晴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1)。

[8]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王雪梅,孙宗芹:《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问题——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为例》,载《海外英语》,2011(03)。

[10]李婉靖:《课堂导入四性》,载《江西教育》,2000(05)。

[11]陈明丰:《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浅谈》,载《教学与管理》,2005(06)。

[12]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31~33。

[13]温中兰:《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