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传染病的生活预防
17114500000004

第4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发病机理与传染途径

1 乙型病毒性肝炎属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即Dane颗粒,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HBsAg为病毒外壳的脂蛋白,有adr、adw、ayr、ayw4个亚型,我国主要为扣adr亚型和adw亚型,亚型鉴定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肝细胞浆、血液及各种液体和分泌物中有一定数量的HBsAg存在,其本身无感染性,但能刺激人体产生抗-HBs,该抗体对HBV感染有保护作用,并可保持多年。

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系HBV的内核,主要在肝细胞核内合成,首先对HBV颗粒进行分离,除去血清中的抗-HBc,然后用去垢剂分解HBV后进行检验。因此,血清HBcAg的测定在临床检验上仍难于进行。抗-HBc有2种抗体,即抗-HBc-IgM和抗-HBc-IgG,此抗体无保护作用,其中IgM型抗-HBc出现较早,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IgG型抗-HBc出现较迟,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病人和携带者的血液中,标志着HBV活动性的复制。一般认为,HBeAg持续阳性者,血清中HBV含量多,传染性强,肝脏病变较重,预后也较差。抗-HBe阳性者,血清中HBV含量少,传染性弱,肝脏病变较轻,预后比较好。

HBV的抵抗力

HBV的抵抗力测定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多数均以HBsAg作为对HBV的灭活指标,造成过高的评价HBV的抵抗力。20世纪80年代后用HBV-DNA-P活性、HBV-DNA探针等手段研究认为,常用浓度的多数化学消毒剂均可对HBV达到消毒的目的和作用,如2%戊二醛10min、250mg/L的有效氯5min。5%来苏儿15min、加温98℃2min均可使HBV-DNA-P灭活。HBV对低温的耐受力强,-20℃贮存20年仍具有抗原性和传染性。

2 血液传播途径

如不洁注射、输被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以及通过使用未经充分消毒的医疗器械引起的医源性传播。

3 接触传播途径

如合用牙刷、胡须刀等,唾液在传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他如胆汁、乳汁、尿液、精液、月经液、血液透析等,均可成为传播的媒介物。经口传播必须通过口腔或消化管黏膜的破损或溃疡面而致感染。

4 母婴传播途径

此类型也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方式,如果母亲的HBsAg和HBeAg都呈阳性,那么,母亲会通过妊娠、分娩等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5 父婴传播途径

精子中HBV-DNA可呈游离或整合状态,游离的HBV-DNA可存在于精子浆细胞中,受精时进入卵细胞,在不被排斥的情况下,可能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推测这可能是父婴传播的一种机制。

6 其他传播途径

蚊虫和其他吸血昆虫可能携带乙肝病毒,也对乙肝的传播起一定作用。

二、流行特征与疾病症状

1 全球流行性传染病

乙型肝炎是全球流行性传染病,其流行周期及季节性不明显。在我国传播广泛,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有所增长,主要与有否流行、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防治措施等有密切关系,家庭聚集性表现突出。

2 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程分三个时期:

黄疸前期

以乏力、厌油、纳差、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及便秘等为表现。部分病人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剧烈腹痛、关节痛、荨麻疹或腹泻等。肝肿大不明显,末期可出现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症状可持续1周左右。

黄疸期

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2周内达高峰。发热渐退,但消化管症状加重。肝脏肿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感。此时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呈阳性。病状持续2~6周不等。

恢复期

黄疸症状减轻,肝脏及其他各种症状逐步消失,约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3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轻缓,主要表现为乏力、厌油、纳差、上腹部不适及肝区胀痛等。肝脏常有肿大,伴有叩、压痛,少数有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偏低,ALT明显升高,浊度及絮状试验轻度或中度异常,病程大约持续3个月。恢复不顺利者,转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5%~10%。

4 慢性迁延性肝炎

无黄疸现象发生,病程超过6个月,临床上仍有轻度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有肝肿大及叩、压痛,ALT处于长期单项轻度持续或间歇地升高,絮浊等无明显异常。病程可持续1年至数年不等。

5 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情不稳定,常反复发作,肝病症状明显,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呈肝病面容,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进行性增大、肝掌、血管痣、痤疮明显。肝脏病变明显,ALT反复或持续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高于20u,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倒置,γ球蛋白及IgG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V、VI常减少。部分病人的自身免疫现象和肝外系统表现显著。

6 淤胆型肝炎

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症状较轻,情况较好。肝肿大明显,皮肤及巩膜深度黄染,皮肤出现瘙痒,表明为梗阻性黄疸,病程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ALT中度升高,絮状试验常呈阴性,指数明显升高的是血清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酰转肽酶等。

7 重型肝炎

有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重型肝炎

症状突出表现为高热、严重消化管症状及极度乏力,早期出现脑病症状(躁动不安、神志不清、精神异常、嗜睡、昏迷等)。有扑翼状震颤及病理性反射。黄疸加深显著,胆红素高于171μmol/L,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脑水肿及脑疝为后期症状。本型病情危重,预后甚差。

亚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为高度无力及明显消化管症状,黄疸加深,有肝臭、重度腹水、腹胀、尿少、出血倾向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肝脏有缩小现象,但不明显。常因严重出血、低钾、低钠、肝昏迷、肝肾功能衰竭或感染导致死亡。部分病人有恢复的可能,但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变的几率大。

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变的病史、体征或化验异常。

三、易感人群与预防措施

1 易感几率最高的是青壮年

乙型肝炎感染几率最高的是20~40岁的青壮年,儿童也不少见。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容易感染乙型肝炎,这些人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极大。

2 对献血员和血制品加强管理

这是为了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应用敏感的检测方法筛查献血员和血及血制品,禁止乙型肝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献血,禁止出售和使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血制品,未经筛检的全血或有潜在危险的血制品绝对不能用于临床治疗。医疗单位要认真做好输血后肝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每个病例的全部供血者做详细记录,并将可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名单通知血库,以提醒注意。

医疗机构要大力提倡无偿献血,杜绝“卖血”现象,尽可能降低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各种经血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

3 防止医源性传播

可在医疗机构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并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和预防注射都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内镜、口腔科器械等均应一用一消毒。为防止患者的血液和其他各种体液污染医院的设备和器械,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吸毒者,特别是静脉吸毒者一定要严格戒毒。

4 禁防以性传播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播

确认配偶或性伙伴是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时,健康一方应接种乙肝疫苗,待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后再行性生活,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性交时戴避孕套。

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军营内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因此应给这些家庭和机构中的成员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并与抗原阳性者分班或分室隔离。

5 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

妇女为乙型肝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尤其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抗-HBc-IgM、HBVDNA)阳性者,在怀孕前应积极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抑制或清除病毒,使母婴传播的机会降到最低或杜绝。

新生婴儿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若确认母亲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婴儿于出生6小时内必须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按程序尽快接种乙肝疫苗。

6 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我国把接种乙肝疫苗的主要对象放在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同乙肝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性接触者)、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需要输血或血液透析的病人等暂列其次。

7 做好对乙肝的防病消毒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预防主要以做好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流水肥皂洗手)、管好饮食入口关(如不食可疑污染的生冷糕点食物或对可疑食物高温加热消毒等)为主。可通过避免与可疑病毒性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或携带者的日常生活用具及饮食用具隔离放置并进行严格消毒、注射与输液等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等手段,阻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当然,对于可疑病人,应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乃至消除传染源亦是十分重要的。

若家中有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或病毒携带者,除积极治疗外,对其日常生活用具及环境应随时做好消毒工作。消毒首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杀灭肝炎病毒的高效消毒剂戊二醛,浓度应达2%,可用于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窗、墙、地面等)的擦抹或病人日常生活用具及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浸泡消毒,但切忌接触皮肤粘膜。对皮肤粘膜消毒可采用复方戊二醛消毒剂。若戊二醛浓度降至0.5%以下时,可确保不损伤皮肤粘膜。在不具备戊二醛消毒剂的情况下,也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含有效氯浓度不得低于300~500mg/L,或用0.5%~l%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但对皮肤的消毒浓度以0.2%为好。另外,含氯消毒剂与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衣服、天然纤维织物有漂白与褪色作用,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煮沸消毒可疑污染的饮食用具(餐具、茶具、厨具等),以煮沸20~30分钟为宜。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1%的过氧乙酸浸泡15~30分钟也可达到消毒效果,生食瓜果蔬菜时要用0.2%的过氧乙酸清洗浸泡15~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