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新《孙子兵法》演绎
17181700000002

第2章 胜券在握

用“最少的兵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牺牲”,收获“最好的发展”,这就是“运动战的战术理念”——争取“最伟大的胜利”!

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离不开“最妙的策划”,这就须要吴王阖闾成为有道之君:务必抛弃侥幸心理,坚决反对机会主义,认真履行君主职责,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六项工作:

首先,思想上的决断到位,也就是说,一要战术决策到位,二要战略决策到位。

其次,组织上的决断到位,也就是说,三要任免决策到位,四要授权决策到位。

最后,行动上的决断到位,也就是说,五要过程决策到位,六要目标决策到位。

据此,笔者特为“始计第一”,向您推荐以下句读方式和白话演绎。

始计第一

本篇宗旨是决策层做好军事斗争的策划工作,以下是笔者为孙武原文设计的句读方式。

1.0.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1.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畏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1.2.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1.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1.4.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5.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6.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究竟怎样才能做好军事斗争的策划工作呢?下面是笔者为孙武原文推荐的白话演绎。

军事斗争乃是国家大事,因此在投入上怎样更好地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更好地驾驭战局的走向,以及在产出上如何更好地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更好地锁定战争的结果,是吴王阖闾您这样的“有道之君”不能不斤斤计较的啊!

这就像我看到的吴人撒网捕鱼那样,两“纲”一举,众“目”乃张。

【第一步】战术决策到位

怎样更好地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更好地驾驭战局的走向,这是战术话题,因此先来做战术决策。

能否减少牺牲,取决于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也就是战术。

所以——

为了减少民众的牺牲,君主在御前会议上,一定要从影响战斗力发挥的五个战术环节逐一入手,排查敌方的实际战斗力,最终通过预见敌我双方在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战斗前景之后,从中选择能够减少我方民众牺牲的战术对策,进而明确足以驾驭战局走向的战术任务。

这五个影响战斗力发挥的战术环节依次是:第一,战道门(why);第二,战时门(when);第三,战场门(where);第四,战将门(who);第五,战法门(what)。

所谓“战道门”是指,因受师出之名有无道理的节制之后,在出师兵力(F?)中,还有百分之几能够与其君主始终保持相同的意志,愿意积极响应号召,坚决服从命令,哪怕如专诸那样必须献出生命,甚至如要离那样必须忍辱负重,个个奋不顾身,人人义无反顾,也就是服从程度(W?)。据此可以推算出服从人员(F?)的数量(F?=F?·W?)。

所谓“战时门”是指,因受阴阳、寒暑、时制等不同时间条件的节制之后,在上述服从人员(F?)中,还有百分之几能够按时参加,也就是参加程度(W?)。据此可以推算出参加人员(F?)的数量(F?=F?·W?=F?·W?·W?)。

所谓“战场门”是指,因受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不同战场条件的节制之后,在上述参加人员(F?)中,还有百分之几能够入场参与,也就是参与程度(W?)。据此可以推算出参与人员(F?)的数量(F?=F?·W?=F?·W?·W?·W?)。

所谓“战将门”是指,因受智、信、仁、勇、严等不同领导条件的节制之后,在上述参与人员(F?)中,还有百分之几能够主动参战,也就是参战程度(W?)。据此可以推算出参战人员(F?)的数量(F?=F?·W?=F?·W?·W?·W?·W?)。

所谓“战法门”是指,因受曲制、官道、主用等不同战斗准备条件的节制之后,在上述参战人员(F?)中,还有百分之几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也就是实用程度(W?)。据此可以推算出实用人员(F?)的数量(F?=F?·W?=F?·W?·W?·W?·W?·W?)。

所以,一要考察哪一方的服从人员更多,二要考察哪一方的参加人员更多,三要考察哪一方的参与人员更多,四要考察哪一方的参战人员更多,五要考察哪一方的实用人员更多。

事在人为,所以我就是通过对照这五个“战术阀”的开闭程度,计算出哪一方的实际战斗力更强大,由此预知哪一方能够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驾驭战局的走向。总之在战斗中,敌方的实际战斗力(f)越大,则我方减少民众牺牲进而驾驭战局走向的控制难度也就越大。

鉴于实际战斗力(f)等于潜在战斗力(f?)和实际发挥率(w)的乘积,又鉴于实际发挥率(w)取决于五个战术阀(w=w?·w?·w?·w?·w?),由此得出战斗力的计算公式——

f=f?·w=f?·(w?·w?·w?·w?·w?)

显然,当潜在战斗力(f?)等于上述出师兵力(F?)的数量时,比如说没有同盟军的情况之下,如果实际发挥率(w?·w?·w?·w?·w?)同时等于“W?·W?·W?·W?·W?”,那么,实际战斗力(f)就等于上述实用人员(F?)的数量。

上述“遏制和反遏制”的五个“战术阀”,要求每一个将领必须全面领会和掌握。但凡弄懂了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技巧的将领,能够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驾驭战局的走向;但凡不弄懂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技巧的将领,则不能减少民众的牺牲难以驾驭战局的走向。

【第二步】战略决策到位

如何更好地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更好地锁定战争的结果,这是战略话题,因此再来做战略决策。

能否保持稳定,取决于发展力的制裁和反制裁,也就是战略。

所以——

为了保持社稷的稳定,君主在御前会议上,一定要从影响发展力发扬的十二个战略环节逐一入手,排查敌方的实际发展力,最终通过预见敌我双方在发展力的制裁和反制裁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战争前景之后,从中选择能够保持我方社稷稳定的战略对策,进而明确足以锁定战争结果的战略任务。

这十二个影响发展力发扬的战略环节依次是:第一,君主塘、即“主孰有道”;第二,丞相塘、即“将孰有能”(当时将相合一,所以《孙子兵法》中有“将”无“相”。笔者为说明问题方便起见,加以区别:当首辅大臣担负战术任务的时候,笔者称之为“将帅”;当首辅大臣担负战略任务的时候,笔者称之为“丞相”。);第三,天时塘、即“天孰得”;第四,地利塘、即“地孰得”;第五,法律塘、即“法孰行”;第六,政令塘、即“令孰行”;第七,兵器塘、即“兵孰强”;第八,群众塘、即“众孰强”;第九,文士塘、即“士孰练”;第十,武卒塘、即“卒孰练”;第十一,奖赏塘、即“赏孰明”;第十二,处罚塘、即“罚孰明”。

上述十二个“战略池”的计量方式以及发展力的计算公式等等,读者可以参考笔者前面所述的五个“战术阀”的计量方式以及战斗力的计算公式。由于逐一阐述十二个“战略池”实在繁琐,因此笔者暂且按下不表。

言而总之——

前六条考察内忧,围绕着经济建设状况,所以,一要考察哪一方的求职人员更多,二要考察哪一方的就业人员更多,三要考察哪一方的上班人员更多,四要考察哪一方的上岗人员更多,五要考察哪一方的出勤人员更多,六要考察哪一方的出工人员更多,然后就可以根据考察情况拟定排忧计划了。

后六条考察外患,围绕着国防建设状况,所以,七要考察哪一方的武装人员更多,八要考察哪一方的威武人员更多,九要考察哪一方的机智人员更多,十要考察哪一方的勇敢人员更多,十一要考察哪一方的尽心人员更多,十二要考察哪一方的尽职人员更多,然后就可以根据考察情况拟定解患计划了。

君者群也,所以我就是通过对照这十二个“战略池”的积蓄程度,计较出哪一方的实际发展力更强大,由此预知哪一方能够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的结果。总之在战争中,敌方的实际发展力越大,则我方保持社稷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结果的控制难度也就越大。

上述“制裁和反制裁”的十二个“战略池”,要求每一个干部必须全面领会和掌握。弄懂了发展力的制裁和反制裁技巧的干部,能够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的结果;不弄懂发展力的制裁和反制裁技巧的干部,则不能保持社稷的稳定难以锁定战争的结果。

【第三步】任免决策到位

那么君主应该把战术任务派给谁来担当呢?

假如某将帅的候选人能够遵循前面第一步中的战术理论,善于利用五个战术环节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能够驾驭战局的走向,那么派他去担当上述战术任务的话,就肯定能够成功地减少民众的牺牲进而能够驾驭战局的走向,对于此类将帅的候选人,君主就应该留任他。

假如某将帅的候选人不能遵循前面第一步中的战术理论,不能利用五个战术环节减少民众的牺牲因而难以驾驭战局的走向,那么派他去担当上述战术任务的话,就肯定不能成功地减少民众的牺牲因而难以驾驭战局的走向,对于此类将帅的候选人,君主就应该免去他。

还有君主应该把战略任务派给谁来担当呢?

假如某丞相的候选人能够遵循前面第二步中的战略理论,善于利用十二个战略环节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能够锁定战争的结果,那么派他去担当上述战略任务的话,就肯定能够成功地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能够锁定战争的结果,对于此类丞相的候选人,君主就应该留任他。

假如某丞相的候选人不能遵循前面第二步中的战略理论,不能利用十二个战略环节保持社稷的稳定因而难以锁定战争的结果,那么派他去担当上述战略任务的话,就肯定不能成功地保持社稷的稳定因而难以锁定战争的结果,对于此类丞相的候选人,君主就应该免去他。

【第四步】授权决策到位

那么君主应该授予将帅多少资源呢?

君主在按照第三步中的“将帅的任免标准”任免好了“将帅”之后,自然意味着“减少民众牺牲的战术对策”必然会得到“将帅”的遵循,至此君主就要为选定的“将帅”提供战术上的“优势条件”,以支持“将帅”完成“驾驭战局走向”的任务。所谓战术上的“优势条件”,是指根据完成“战术任务”的需要,授予“将帅”充分的“战术资源”。

还有君主应该授予丞相多少资源呢?

君主在按照第三步中的“丞相的任免标准”任免好了“丞相”之后,自然意味着“保持社稷稳定的战略对策”必然会得到“丞相”的遵循,至此君主就要为选定的“丞相”提供战略上的“优势条件”,以支持“丞相”完成“锁定战争结果”的任务。所谓战略上的“优势条件”,是指根据完成“战略任务”的需要,授予“丞相”充分的“战略资源”。

把握好授予资源的分寸,恰似我们平时使用杆秤称重时的情形那样:既要根据所称物体的轻重,来选择规格适宜的秤砣;又要根据平衡物体的需要,去确定秤砣应该摆放在哪一颗秤星位置上。

【第五步】过程决策到位

为了防止过程中发生失控现象,就需要君主制定战术路线和战术方针,以此来遥控将帅做好“减少民众牺牲进而驾驭战局走向”的工作。

军事斗争的性质,决定了战术路线应该是将战局的走向纳入到克敌制胜的轨道上,所以说:“兵者,诡道也。”“诡”的反义词是“诚”,故而战场之道与市场之道正好反向。

因此,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能够减少民众牺牲进而驾驭战局走向的战术方针如下:

在第一阶段,剥夺敌人的知情权——

第一招,我军队战斗力足够却假装战斗力不足,即“能而示之不能”。

第二招,我将帅很善于用兵却假装不善于用兵,即“用而示之不用”。

第三招,我后援团终将先来却假装我后援团必将后到,即“近而示之远”。

第四招,敌近卫军终将后到却假装敌近卫军必将先来,即“远而示之近”。

注意:没有前四招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示弱,难以确保第五招“利而诱之”奏效。

在第二阶段,剥夺敌人的选择权——

第五招,在敌人贪婪逐利时引诱其进入我预设的陷阱,即“利而诱之”。

第六招,在敌人冒进争功时夺取其逃离我陷阱的退路,即“乱而取之”。

第七招,在敌人兵力充实时采取聚而围之的守备部署,即“实而备之”。

第八招,在敌人力量尚强时采取围而不攻的避战部署,即“强而避之”。

至此已将冒进之敌包围,而之所以没有趁乱发起总攻,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减少我军伤亡继而更好地驾驭战局的走向。因为从“实而备之”的“实”字来看,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敌众我寡,而且从“强而避之”的“强”字来看,双方的技术对比是敌强我弱,故而不能硬拼。

这就像中国象棋对弈中,若敌方车马炮有两套,而我方车马炮只有一套,此时用我方的一套车马炮拼掉敌方的一套车马炮,将意味着接下来的局势走向必然是只输不赢了。

在第三阶段,剥夺敌人的战斗权——

第九招,在敌人强行突围时采用阻挠措施缠住敌人,即“怒而扰之”。

第十招,在敌人悲哀玩命时采用美梦措施稳住敌人,即“卑而骄之”。

第十一招,在敌人养精蓄锐时采用疲劳措施玩弄敌人,即“佚而劳之”。

第十二招,在敌人团结一心时采用离间措施瓦解敌人,即“亲而离之”。

从“佚而劳之”和“亲而离之”来看,经过我方围困作业之后,此前兵力众多兼之技术先进的强大敌人,此刻进入到了精疲力竭兼之一盘散沙的状态,也即下文所谓的“无备”。

在第四阶段,剥夺敌人的发展权——

第十三招,选择敌毫无守备能力的地方作为总攻的突破口,即“攻其无备”。

第十四招,选择敌丧失战斗意志的时候作为总攻的发起时,即“出其不意”。

至此可以看出,第六招用“乱而取之”而非“乱而攻之”,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这就像钓大鱼须要放长线那样,绝不是钓鱼者拖延时间,更不是钓鱼者想把大鱼尽快放跑,而是在面对大鱼时,深知钓具极易被大鱼扯断的钓鱼者掌握了一整套钓大鱼的诀窍:为了避免钓具受损,确保大鱼不脱钩,尽快把大鱼钓上来,必须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可靠办法。

需要强调的是,这就是运动战的战术方针!这是笔者确信《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整套野外运动战的教科书的重要证据之一,故其解读格式应参考“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方针,即其写作风格如“生长收藏”般省却了“春夏秋冬”。

注意:汉语中的“近”和“远”是多义词,既可分别表达空间关系的“短”和“长”,也可分别表达人际关系的“亲近”和“疏远”,即“亲”和“疏”,还可分别表达时间关系的“近期”和“远期”,即“先”和“后”,笔者取义为双方援兵之“先来”和“后到”。

至于详细的、具体的作战方案,自然将由前线的将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在此战术方针的框架之内进行修改和细化。因此不应该于计划阶段就在庙堂之上,由不可能实时掌握战场实际情况的君主提前明确下来。比如,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朱德在战前明确了“十六字游击战方针”,而在战场上具体怎么打,则由林彪、粟裕等前线指战员灵活运用。故曰:“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六步】目标决策到位

为了防止目标上出现落空现象,还需要君主制定战略路线和战略方针,以此来管制丞相做好“保持社稷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结果”的工作。

在拟定战略路线时,决策层应该注意存在着这样两个不同的取向:

大凡在战前的计划阶段就能锁定战争结果的一方,其为保持社稷稳定所做的打算到位得多,照此打算加以贯彻的话,我之实际发展力将强于敌之实际发展力,因此就能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的结果,这将通往前进方向,——此乃正确的战略路线之取向。

大凡在战前的计划阶段不能锁定战争结果的一方,其为保持社稷稳定所做的打算到位得少,照此打算加以贯彻的话,我之实际发展力将弱于敌之实际发展力,因此不能保持社稷的稳定进而锁定战争的结果,这将通往后退方向,——此乃错误的战略路线之取向。

在拟定战略方针时,决策层应该注意存在着这样三个不同的预兆:

注重调查研究,为保持社稷稳定打算到位越多,则准备越恰当,故最终越能够锁定战争的结果,即胜利概率较大,——这是安全的战略方针之预兆。

缺乏调查研究,为保持社稷稳定打算到位越少,则准备越不当,故最终越不能锁定战争的结果,即胜利概率较小,——这是冒险的战略方针之预兆。

不做调查研究,为保持社稷稳定打算到位为零,则准备全没有,故最终没办法锁定战争的结果,即胜利概率为零,——这是危急的战略方针之预兆。

所以我只要看一看决策层能否为保持社稷稳定注重调查研究、坚持零失策,就能预见到其管理层将来可否锁定战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