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脘腹痛
17188400000002

第2章 急慢性胃炎(1)

(一)概述

急、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炎性变化,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上腹疼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特征。急性胃炎根据发病原因和胃黏膜病变情况可分为单纯性的、腐蚀性的、感染性的和化脓性的四种类型。一般说来急性感染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是全身感染性疾病的继发病证,原发病治愈则继发的急性胃炎亦随之痊愈。急性腐蚀性胃炎是因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剂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毒性疾患,必须积极地抢救治疗。以上三种胃炎发病率较低,而临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比较多见。急性单纯性胃炎的病因可分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者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或尿毒症、肝硬化、肺心病和晚期癌肿等严重疾病所伴发的急性胃炎,其病因也属内源性。外源性病因包括化学因素(如粗糙食物、异物、过冷过热食品等)和食入被细菌感染的食物。一次大量酗酒和暴饮暴食以及感受外邪是引起急性胃炎的最常见病因。慢性胃炎病人大多数常无症状或伴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胃炎又分浅表性、萎缩性及肥厚性三种,可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确定为何种类型。研究认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有人把萎缩性胃炎作为重点研究项目。

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腹痛”、“胃胀”、“痞满”、“吞酸”、“嘈杂”“呕吐”等范畴,病情轻重不一。一般来说急性胃炎发病急剧,病程较短,病因比较清楚,在去除病因以后,病情康复较快,若致病因素长期持续存在,则可转变成慢性胃炎。临床辨证时,应辨邪之有无、辨寒热虚实、辨脏腑气血,然后采用或祛邪,或扶正,或攻补兼施等治法。祛邪宜用消食导滞,祛湿化痰,活血化淤,理气开郁;扶正或甘温益气,或益气养阴,或酸甘化阴,或辛甘通阳,而攻补兼施之法又有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之别,临床可灵活选用。

(二)名家要方

1.蒲辅周香砂平胃汤加味

【方药】苍术、白术各3g,厚朴6g,陈皮6g,炙甘草3g,砂仁4.5g,木香1.5g,茯苓9g,炒枳壳3g,焦楂6g,炒麦芽9g,生姜2片。

【用法】每剂2煎,共取汁200mL,兑红糖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和胃消滞。

【案例】林某,男,57岁,1963年2月23日初诊。因过食,1个月来胃脘胀,吞酸嗳气,不欲食,大便稀,日10余次,曾诊为急性胃肠炎。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舌苔白腻、边缘不齐。属胃滞,由饮食不节所致,治宜和胃消滞,投以上方。服药后胃舒适,排气不多,大便正常。脉右沉缓,左沉细,舌苔白腻减,滞气消除,胃气渐复,治宜健中气、强脾胃,以资巩固。处方:党参6g,白术4.5g,茯苓6g,法半夏6g,陈皮3g,砂仁3g,木香1.5g,山药6g,炒麦芽6g,炒枳壳3g,胡桃(去壳留衣)2枚,大枣2枚,生姜3片。再服5剂。

【按语】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本例患者过食而伤及脾胃,宿食停滞于胃脘,先用香砂平胃散加枳壳、焦楂、麦芽以消滞和中,后用香砂六君子加味以健中和胃而善后。

2.崔应珉芍甘三合汤

【方药】芍药30g,甘草10g,乌药10g,百合30g,高良姜15g,香附10g,丹参15g,砂仁(后下)10g,檀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柔肝理气止痛。

【案例】姚某,男,28岁,公司职员,2008年4月3日初诊,患者因前天因喝冰镇啤酒而致腹痛,前来就诊,患者面色苍白,自述腹痛如刀绞,喜暖,舌体大,舌苔白,脉弦有力,诊断此属寒邪犯胃,当温胃散寒。处以上方4剂,嘱其温服,勿食生冷。复诊前方服毕,胃痛已愈。但求方以巩固。

【按语】本方系崔氏在董建华先生三合汤基础上加入芍药甘草汤而来。本方主治寒邪引起的胃痛,方中高良姜辛热,温胃散寒,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者重用高良姜,气滞者重用香附。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之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丹参、檀香、砂仁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砂仁辛温,行气调中,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淤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崔氏认为胃与肝的关系密切,常言:不疏肝无以达胃,治胃不离肝。故加入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止痛。肝胃调和,气血畅通,胃痛去矣。本方既彰治标之用,又含治本之妙,可谓标本兼治,肝胃同调,气血并理。

3.崔应珉半夏泻心汤加减方

【方药】半夏15g,黄芩12g,黄连10g,干姜10g,党参10g,延胡索15g,徐长卿30g,川楝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寒热平调,理气活血。

【案例】江某,男,76岁,退休干部,2008年6月2日初诊,患者2月来因胃脘胀痛而四处求医,曾服西药(名称不详)和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继而求诊于崔氏,自述胸骨剑突下胀闷不适,伴有胃部疼痛,有痔疮,多矢气,肠鸣,大便溏,舌体大,质暗,苔薄白,脉弦数。此证属于寒热错杂之痞证,舌质暗还应考虑淤血,故当寒热平调,理气活血以止痛。处方以半夏15g,黄芩12g,黄连10g,干姜10g,百合30g,乌药10g,徐长卿30g,甘草6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党参10g。另用开痔疮熏洗方外洗,并嘱其忌烟酒及肥甘厚味。服药1周来复诊,诸症大减,效不更方,继服7剂,并配以三七胶囊活血止痛而胃痛痊愈。

【按语】本例病症错杂,如不提纲抓领,恐误病情。崔师诊病重在四诊合参,胀闷不适,多属气机壅滞,便溏为寒,舌质暗乃是淤血,脉弦数为有热。主症明,而病亦了然。辨证辨病相结合,遣方用药,自然效如桴鼓。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寒热错杂之主方,金铃子散能疏泄肝热,活血止痛,亦含治胃不离肝之意。徐长卿功在止痛,是崔师治胃痛之专药。

4.崔应珉加味丹参饮

【方药】丹参15g,砂仁(后下)10g,木香10g,延胡索10g,百合30g,乌药10g,川楝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案例】张某,男,43岁,2006年3月21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饮酒过度引起胃出血而住院治疗。出院后胃脘有时仍隐隐作痛,入夜尤甚,痛如针刺,大便稍干,1~2天1次。舌体胖大,质紫暗,边有淤痕。脉沉涩。治以活血化淤,理气止痛。投以上方加减,服药7剂后脘部刺痛稍减,诸症减轻。仍用原法,调治月余而愈。

【按语】本方系丹参饮、百合汤、金铃子散三方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淤血胃痛,淤血较重者可以合上失笑散,若胃酸过多可加乌贝散,若大便干,可加当归30g,生白术30g,生地30g。

5.崔应珉加味黄芪建中汤

【方药】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30g,百合30g,乌药10g,甘草10g,青皮、陈皮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案例】王某,女,20岁,学生,2009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述胃痛10年,遇凉加重,手足发冷,自汗,全身困乏,纳差,大便干2~3日一排,舌质紫,苔薄白,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处方:高良姜10g,制香附15g,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30g,甘草10g,百合30g,乌药10g,青皮、陈皮各10g,半夏15g,茯苓30g。姜、枣为引。服药7剂觉胃痛减轻。但仍自汗,大便干,于前方加桑叶、当归、生龙骨、生牡蛎,继服7剂,复诊诸症已好转。继于前方上加减服2月,告愈。

【按语】慢性胃炎系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本例系本在脾胃虚寒,运化乏力,而导致全身性的虚弱症状。故以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气,鼓舞正气,在此基础上进行随证加减。

6.崔应珉乌贝散合方

【方药】煅乌贼骨(先煎)15g,浙贝10g,半夏15g,茯苓30g,青皮、陈皮各10g,黄连9g,吴茱萸6g,延胡索3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徐长卿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气和中,制酸止痛。

【案例】王某,男,35岁,2006年5月21日初诊,患者因3天前饮酒,吃烧烤而出现嗳气,泛酸,胃部隐痛,自服胃康灵效果不佳,前来就诊,现症见:嗳气频,泛酸,烧心明显,欲呕吐,胃部隐隐作痛,舌体胖,舌质紫,苔少,脉弦。随处以上方,服药7剂而症减,后又调治半月而愈。

【按语】本方系有乌贝散、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而来。另取二陈之意,重在理气和中。乌贝散临床多用于胃酸过多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能制酸止痛,收敛止血。左金丸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用。而金铃子散能疏肝活血止痛。蒲公英能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消炎作用堪比奥美拉唑。徐长卿能够祛风止痒,更能止痛。本方可谓方中有方,药中有药,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

7.崔应珉自拟肠上皮化生方

【方药】半夏15g,青皮、陈皮各10g,蒲公英30g,党参15g,百合30g,乌药10g,莪术15g,炮山甲15g,徐长卿30g,干姜15g,乌梅10g,刺猬皮15g,延胡索30g,川楝子10g,白芍30g,甘草10g,黄连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

【案例】于某,男,46岁,2009年6月5日初诊,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现症见:胃脘胀痛,偶泛酸,嗳气,腹部畏冷,眠差,右胁肋部发胀,大便溏,带泡沫,晨起口苦,曾做过胆囊息肉切除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紫,苔根部黄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处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炮山甲15g,莪术15g,刺猬皮15g,延胡索30g,川楝子10g,青皮、陈皮各10g,甘草10g,白芍20g,乌梅10g,百合30g,乌药10g,蒲公英30g,浙贝10g,煅乌贼骨(先煎)15g。服药7剂复诊,自觉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又继服7剂,后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3个月余。

【按语】肠上皮化生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病引起的胃黏膜的病变。其中小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良性胃病;但结肠型化生,上皮分化较差,并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当胃病出现肠上皮化生时应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在治疗中,亦当慎重对待。其机理在中医看来是标实本虚,标实者,痰、血、淤、毒,本虚者,脾胃虚弱。崔氏临床辨证的基础上多加莪术、穿山甲、刺猬皮之类以活血散结,蒲公英、黄连、蛇舌草之类以清热解毒。

8.时振声小陷胸汤加味

【方药】黄连、法半夏、枳实、青皮、陈皮、焦山楂、焦六曲、制香附各10g,全栝楼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案例】崔某,男,48岁。平素脾胃尚健,近日,因聚餐饮食过量,以致吐泻。次日吐泻虽止,但纳食减退,上腹痞满,嗳气频作。服香砂养胃丸后不思饮食,口苦黏腻,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肝胃不和,湿热内壅。治当疏肝和胃,辛开苦降投以上方。服药1剂后即觉痞塞开、大便畅、纳食增。服3剂后苔净纳佳而愈。

【按语】时老认为,根据临床经验,可知小陷胸汤的适应证,不仅是“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也可以是心下痞满而无压痛;也可以是心下闷胀而痛,或是心下按痛,不按则不痛。另外,湿热或痰热内阻,必热势偏盛,如口苦口黏,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浮滑或弦滑等,凡符合以上适应证者,用之必效。本例患者是急性胃炎而见胃脘痞满等,用小陷胸汤之苦寒泄热,辛温散结,辛开苦降,以消除心下之痞满,又增枳实、青皮、陈皮、山楂曲、香附以疏肝和胃,故1剂而痞塞开、大便畅,3剂而愈。

9.刘绍勋开胃止痛汤

【方药】熟大黄10g,牵牛子10g(炒),三棱10g,莪术15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鸡内金15g,川楝子20g,延胡索15g。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中病即止。

【功效】消食健脾,理气化滞,调胃除胀,开郁止痛。

【案例】李某,女,72岁。1972年9月30日来诊。患者在晚饭时,吃一小碗炖肉,至翌日清晨,突然胃口疼痛,痛不可忍,两胁胀满,口干舌燥,尿黄,尿道刺痛,牵引两胁,腹满拒按,切其六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而干,口渴思饮,小便黄赤,尿时疼痛。此症纯系食滞所伤,消化不良,气机不畅所致,随投以开胃止痛汤,令其速服。服药1小时后,疼痛大减,继服1剂,诸症消失,恢复正常。

【按语】经云:痛者不通,通则不痛。方中陈皮行气健脾,鸡内金消食化积,川楝子行气,疏肝止痛,得延胡索则行气止痛之力倍增(古有心痛欲死,速觅延胡索之论)。再加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分别消除肉、食、面、谷之积,则化淤散结之力更强;又伍以三棱、莪术助行气止痛、消食散结之力,效如桴鼓。据《本草备要》记载: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消淤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嗳气吐酸,奔豚痃淤,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更佐以炒牵牛子逐水泄热,熟大黄活血祛淤,荡涤肠胃之积滞,于是气机畅达,而胃脘疼痛、腹胀之患自除矣。必须注意,大黄、牵牛子需熟用,以减其猛烈之性。

10.王占玺三黄泻心汤加味

【方药】黄芩10g,黄连10g,大黄6g,半夏12g,藿香10g,苏叶10g,槟榔6g,甘草6g,桔梗10g,陈皮6g,茯苓10g,白术6g,枳壳10g,神曲12g,白芷10g,生姜10g,大枣4枚(去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燥湿,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案例】范某,男,28岁,江西省德兴县香屯公社。1976年10月25日巡回医疗时诊治。患者昨夜饮酒吃鱼后,呕吐2次,胃痛较甚,大便未排。既往素有胃病不敢吃偏硬物,舌苔黄腻,脉象虚大。经曰:“大则病进,小则病退”,此舌苔与脉象提示食积湿热之邪气正旺,宜苦寒泄热,佐以芳香和胃,健脾化湿为治,投以原方。煎服1剂后呕吐脘痛则止,药尽3剂大便转溏,诸证消失而愈,观察月余,愈后未发。

【按语】急性胃炎,多以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为主,且往往有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或贪食过多,或受凉所致。在胃炎阶段未能及时治愈者,又可波及于肠而发生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的症状,而中医辨证,多属“食积”或“食积化热”者居多。也有部分素体脾虚,食积之邪直入太阴而发生脾虚泄泻等证。中医常说“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本案患者饮酒食鱼,食滞胃脘,阻碍气机,胃失和降而发呕吐、胃痛,舌苔黄腻表示食积化热,故用三黄泻心汤苦寒泄热通腑,佐以芳香化湿,和胃健脾之品,俾热清湿祛,气机得畅胃气得降而胃痛、呕吐自止。另外,王氏尚有清热解毒,燥湿和胃之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12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银花12g,连翘12g。清热燥湿、逆流挽舟之葛根芩连汤合桂枝汤:葛根12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桂枝6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去核),焦三仙各10g。

11.惠光明硇砂丸

【方药】硇砂、干漆、吴茱萸、草蔻仁、巴豆、丁香各30g,大黄、阿魏、莪术、白胡椒、槟榔各15g。

【用法】先将巴豆去皮芯,干漆炒至冒青烟为度,阿魏醋炒,硇砂以高梁醋煮化,同余药共研为末,混合均匀,制成绿豆大小水丸,成人10~15粒,儿童酌减,临睡服1次。

【功效】消食通腑,健脾利湿,理气活血。

【案例】郑某,男,28岁,1986年6月1日初诊。患者感上腹部胀痛1个月,下午持续性加重,伴嗳气噫腐,不思饮食,便秘,经用解痉止痛、助消化之品,疼痛依然。舌苔黄腻,脉滑实。给服硇砂丸1丸,临睡前温水冲服药至2次而痛即止。

【按语】硇砂丸中硇砂消积软坚,破淤散结,干漆消积破淤,二药相伍而伍有三物备急丸之义。阿魏消积杀虫,莪术破血祛淤,兼消食积,槟榔消积导滞;吴茱萸、草蔻、丁香、胡椒温中行气,和胃降逆,诸药相伍,具有消食通腑,健脾消积,理气活血之功,适用于消化系疾患,如急性胃炎(因饮食不慎,积滞于胃肠中,腑气不通,气血阻滞等)、急性胃肠炎(因饮食损伤脾胃,运化失职)、便秘(气机郁滞、糟粕不行者)等,皆可用本方治疗。

12.赵清理保和小承气汤

【方药】焦山楂20g,神曲20g,陈皮15g,半夏12g,茯苓15g,麦芽15g,连翘12g,莱菔子15g,枳实1,厚朴15g,大黄6g(后下)。

【用法】水煎2遍,分3~4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消食导滞,通腑和胃。

【案例】李某,男,38岁。199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1周前曾因暴饮暴食而致上吐下泻,经输液治疗而缓解。昨天家中有客人,饮酒后又出现呕吐,胃脘部疼痛,呈阵发性,又采用输液治疗而不效,特来就诊。刻诊见:患者痛苦病容,时见嗳气、恶心、时作呕吐,吐出物为黄色黏液,胃脘部疼痛,阵发性增剧,腹部胀满,大便2日未行,舌苔厚,脉弦细。证属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之所致,治宜消食导滞,通腑和胃。投以保和小承气汤加延胡索15g,生姜12g。水煎服。服药1剂后呕吐已减,大便已通,服尽3剂,呕吐已止,胃脘疼痛大减,唯食欲仍差,照上方去延胡索,加砂仁10g(后下),鸡内金12g,大黄改黑大黄。又服药3剂,诸症悉除,饮食增加,食后仍觉胃脘部不适,又给予保和丸调理善后。

【按语】本例患者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虽治疗后症状消除,然胃气未康复,又酗酒伤之,故致呕吐、嗳气、胃脘疼痛等症。方用保和丸消食导滞;小承气汤通腑和胃,加延胡索以理气活血止痛;生姜和胃止呕,药证相契,故取速效。

13.赵清理良附理中汤

【方药】高良姜12g,香附12g,党参12g,白术12g,干姜12g,陈皮15g,广木香6g,甘草3g。

【用法】水煎2遍,分3~4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案例】孙某,男,23岁,1992年7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健康,前天因气候闷热,下午连食雪糕7~8支,又喝冰镇健力宝2罐,至夜即觉脘腹掣痛,揉按不减,自服654-2片,也可暂缓一时,但顷刻又痛。翌日清晨又见呕吐两次,吐出物为清稀黏液,脘腹冷痛拒按,时恶心欲呕,医又给输液治疗,虽然呕吐稍减,但脘腹疼痛仍不减。诊见:患者痛苦病容,面色晦滞微青,脘腹冷痛拒按,间吐清水,得温稍舒,遇冷痛甚,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沉紧。此乃寒邪犯胃,中阳被遏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投以良附理中汤加制半夏12g,水煎服。服药1剂后呕吐即止,脘腹疼痛亦减。服尽3剂,脘腹疼痛亦止,唯食欲欠佳,又照上方加焦三仙各12g,再服3剂而愈。

【按语】本患者因恣食生冷之物,损及中阳,阳气不展,气机受阻所致也。本方用良附丸合理中丸以温中散寒,加木香以助香附理气止痛,更加陈皮以和胃降逆,半夏以降逆止呕,俾寒邪祛而气机畅,胃气和而疼痛止,呕吐自除矣。

14.徐乃斌生姜泻心汤加味

【方药】生姜6g,甘草3g,人参3g,木香9g,黄芩9g,半夏6g,黄连6g,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和中理气,益胃止泻。

【案例】申某,男,52岁,工人。素体不健,过食生冷,继而当日腹部疼痛,阵阵发作,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泻下有不化之物,饥不欲食。3日前,曾在某医院服泻下剂,病不减,反而加重。检查:体温正常,腹软无块,脉濡缓,苔白腻。结合粪便化验诊为急性胃肠炎。拟为和中理气,益胃止泻为法。投以上方,先后共服6剂而告愈。

【按语】急性胃肠炎,并非实证一端可概括,更非通因通用一法。对素体虚弱,冷伤胃肠,而致急性胃肠炎,用生姜泻心汤化裁治疗,屡用屡验,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呕吐甚者加藿香、桔梗;完谷不化者加焦三仙;水气不化,腹中雷鸣者加泽泻、车前子,以利小便而实大便。

15.陈枢燮扶土抑木定痛方

【方药】南沙参、北沙参各30g,白术15g,茯苓30g,陈皮12g,厚朴12g,炒香附15g,佛手12g,白芍12g,炒建曲15g,甘草4g。

【用法】上药每剂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每日1剂。

【功效】扶土抑木,行滞定痛。

【案例】张某,女,27岁,1991年5月13日诊。1个月来上腹隐痛时作,阵性掣痛,早晨干哕,纳食不化,大便稀溏,舌红、苔薄白,脉濡。证属脾胃双亏,肝郁不疏,用扶土抑木定痛方去香附、白芍,加山药、荷叶、白蔻仁、鸡内金。5剂后胃痛减轻,适值月经来潮,原方去白蔻仁、荷叶,加柴胡、枣仁、砂仁,3剂而安。

【按语】肝木脾土息息相关。肝之疏泄助脾运化,木气升动助土升清。若土虚运化失常,肝木乘虚凌侮,脾胃受伐则纳化紊乱,升降失调,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本病常由肝胃不和之实证因为失治演化而来,亦有因脾胃本虚,肝木横逆为害者,故用本方扶脾益胃,抑木疏肝。方中南、北沙参益气养阴,补益脾胃以培中土;白术、茯苓助其培补之力;白芍敛阴柔肝以平木亢,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缓急定痛;炒香附、佛手疏理肝郁,畅达木气;陈皮、厚朴行气和胃,建曲消食导滞。诸药合用,补中兼行,疏中有养,颇为平稳、和达,实乃固本治标之方。

16.陈枢燮两和镇痛饮

【方药】柴胡12g,生白芍15g,枳壳12g,厚朴12g,炒香附15g,佛手12g,炒建曲15g,甘草4g。

【用法】上药每剂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和胃,行滞镇痛。

【案例】周某,男,21岁,1992年2月27日一诊。半月来胃脘胀痛,掣及胁肋,口干思饮,时泛酸水,纳少,便常,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胃郁滞,伏热,用两和镇痛饮加广木香、清陈皮、黄连、炒川楝子、白及、煅瓦楞子。2剂后胃痛大减,仍口干,胃中有灼热感,胃脘时有隐痛,舌脉同前,原方加黄芩、延胡索3剂而愈。

【按语】肝为将军之官,职司疏泄而主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胃为阳土,功能受纳腐熟水谷,性喜濡润而主和降。若肝郁失疏,常致胃气失和;或食饮不节,阻滞于胃,常致木气雍遏,失于疏泄,从而均可使气机滞塞,不通而痛。本方以四逆散为主方增删,方中柴胡、香附、佛手疏肝解郁,畅达木气;白芍敛阴益血,柔济肝体;枳壳、厚朴和降胃气;建曲消积;甘草和中。方中既有柴胡、枳壳升降相因,又有柴胡、白芍散敛结合;既有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有枳实、厚朴、佛手、香附温辛灵动,疏达气机。全方寓升降、散敛、疏和于一炉,共奏疏肝和胃、行滞镇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而淤,食滞蕴湿而郁热,则痛可加剧,当从加减之法。

17.谢昌仁加味黄连温胆汤

【方药】黄连2g,陈皮6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枳实6g,竹茹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案例】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44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炒川黄连2g,淡吴茱萸1g,陈皮6g,姜半夏10g,枳壳6g,茯苓12g,甘草4g,竹茹6g,蒲公英12g,青木香5g,延胡索10g,4剂。经治后,胃脘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g,5剂。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1次。前法续进,原方去延胡索,5剂。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出院。

【按语】本方共12种加味法:①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茱萸,为左金温胆;②胃酸少加吴茱萸、白芍乃戊已温胆;③脘胀痞满加全栝楼即陷胸温胆;④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⑤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⑥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⑦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⑧胃脘灼热重用黄连,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⑨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⑩便秘者加栝楼仁、火麻仁、郁李仁;脘痞烦热加栀子、黄芩;久痛入络,夹淤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本方及12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着,可谓匠心独运,另辟蹊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18.李寿山和中消痞汤

【方药】党参15g,制半夏10g,黄连3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炙甘草6g,干姜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功效】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案例】杨某,男,53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胃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方用和中消痞汤二药进6剂,胃胀隐痛大减,胃纳略增,黄腻苔少退。原方加鸡内金、生麦芽等,服药约3个月,诸证悉平。继服胃康复冲剂,以资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胃炎,饮食调养,1年后复查,一切良好。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证。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19.李寿山补中消痞汤

【方药】黄芪25g,党参15g,丹参15g,白术10g,木香3g,鸡内金20g,莪术10g,桂枝10g,白芍15g,砂仁3g,香椽15g,姜半夏7.5g,陈皮10g,甘草7.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气导滞,补中消痞。

【案例】迟某,男,66岁,1986年11月2日初诊。病史与主症:胃痛4年多。经常胃脘痞满不舒,大便多溏,嗳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服猴菇菌片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度、大肠型。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淤点、苔薄白、舌下络脉淡紫粗长有若干小结节。辨证: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升降失调故见脘痞,纳呆,嗳气,便溏,乏力等证。给以上方,两周后诸证大减;原方加减服药2个月,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已除,但觉口干不欲多饮,此系年迈阴虚、久病化热之象。遂进清中消痞汤加减治之,阴虚内热之象渐解,续服胃康复3号冲剂,以资巩固。复查胃镜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遂停药观察1年余,一切良好。

【按语】本案胃痞,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由脾胃中虚、气滞失调所致。初用补中消痞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以和胃;木香、香椽、陈皮、半夏,理气导滞以调中;伍桂枝振奋中阳以温中;配丹参、鸡内金、莪术活血祛淤消痞化积。此等药验之临床与白芍、甘草合用又能缓急止痛,对肠上皮化生有消除效用。少佐砂仁以醒脾开胃,故药后痞满消除,食欲恢复,体重增加。舌红少津,口干不多饮,胃中灼热似痛,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证系年迈阴虚,久病化热之征。故改进清中消痞汤,养阴清热,消痞散结,以巩固疗效。

20.李寿山清中消痞汤

【方药】太子参15g,麦门冬15g,制半夏7.5g,柴胡6g,生白芍10g,炒栀子7.5g,丹皮7.5g,青皮10g,丹参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功效】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案例】王某,女,32岁,1987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痞塞,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焦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用于阴虚型胃病。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淤,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清、消、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21.丁光迪升阳和胃汤

【方药】柴胡5g,川芎7g,藁本10g,苍术10g,炙甘草4g,炒麦芽15g,炒神曲10g,桂枝10g,茯苓10g,泽泻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两煎分4次温服,取量少化气而不助湿之意。连服5剂,胃脘痛胀减,纳便正常,再服5剂,巩固疗效。

【功效】升阳化气,和胃助运。

【案例】何某,男,35岁,干部,患胃痛多年,反复发作,形体瘦弱,倦怠无力,经过多次检查,证实内脏下垂、慢性胃炎。多方治疗,时轻时重,不能痊愈。近来天气阴湿,胃脘痛胀骤加,不喜按,坐卧不安,纳谷不香,尤乏滋味。时欲嗳气,又嗳不透,得嗳则痛胀均宽。大便溏泻,日1~2次,甚时欲遗屎,小腹似坠不适,小便迟涩。如果小便畅利,则腹中舒适,大便也能成形。舌苔厚腻,脉濡微弦。诊为阳陷湿滞、气化不行之胃痛。治以升阳和胃汤全方加陈皮5g,广藿香10g,5剂。药后自感甚适,身中有暖和之气,连得嗳气与矢气,小便畅行,痛胀随即减轻。舌苔化薄白,知饥欲纳,原方继进5剂,症状即平,据述这是多年来未遇的佳效。以后随证调理,身体大有好转、胃痛很少反复。

【按语】本方从《脾胃论》草豆蔻丸加减而成。临床体会:这种病情,胃痛由于气滞,气滞由于湿滞,人皆知之,而湿滞为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下焦不化,湿浊没有出路,考虑的就少。再说治疗,理气止痛,苦燥化湿,固为常法;而理气又能伤气,苦燥又能劫阴,在此实为大忌,只有懂得内伤病理,才能注意及此。提出升阳、通阳方法,以治内伤湿胜气滞症候,是从病本上着手的,大能阐发《内经》精义,临床疗效更能证实这一点。

22.翟济生良桂和胃汤

【方药】吴茱萸3g,黄连10g,厚朴10g,枳壳10g,乌药10g,肉桂6g,良姜6g,荷叶6g,佛手12g。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畅中。

【案例】毕某,女,55岁,1992年4月1日初诊。胃脘部反复胀痛10余年,春秋季发作加重,疼痛无明显规律,曾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服用过中、西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近1年症状有所加重,泛酸、怕凉、喜热饮、打呃、饮食差、两胁下胀满不舒,口黏,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翟氏考虑肝郁脾虚,拟温胃制酸法,服良桂和胃汤加浙贝、煅瓦楞、荜拨。服药7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胃痛减轻,有矢气,腹胀减,反酸减少,仍感胃脘部怕冷。大便正常,饮食稍好,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继前法上方加玫瑰花、丹参加强理气活血作用,再服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精神好,胃脘舒适,饮食好,为巩固疗效,继用原方5剂收功。

【按语】本方为翟氏医案中的基础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着,切中翟氏学术思想,用药以调气血、和脾胃为重点,如果配伍得当,可以演变出多张特效药方,收到最佳效果。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吴茱萸性偏燥烈,既能温胃、暖肝,又能开郁结,黄连苦寒泄热,抑制吴茱萸之燥烈,两药配伍源于“左金丸”。临床观察二药合用专治胃脘嘈杂之症,现代药理表明,它们具有广谱的抗菌消炎作用。翟氏常以1:3比例配伍运用。厚朴、枳壳性散主降,温中下气,化湿除满,有良好的理气通降作用。乌药、良姜、官桂辛香性温,具有温胃散寒、止痛开通的作用。药理表明:乌药酸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荷叶、佛手芳香化浊,和胃理气,对胃滞之证疗效特佳。全方突出体现了“轻可去实”的临床妙用。

23.王祖雄健脾和胃汤

【方药】太子参10g,苍术、白术各9g,茯苓15g,炙甘草3g,法半夏9g,陈皮9g,木香6g,砂仁6g,蔻仁6g,厚朴6g,佛手片9g,香椽皮9g,川芎6g,丹参15g。

【用法】每剂煎熬4次,每日服用2次。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除湿化淤。

【案例】施某,男,7岁,患胃脘胀满3年余。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治疗服药,效果不显,于1990年8月求诊。主症:胃脘常胀闷而有刺痛,呃逆,食后尤甚,口干食少,脉细弱而涩,舌淡、舌连淤点、苔白腻。辨证:胃脘痛(属脾胃气虚,兼气滞血淤湿阻)。治法:健脾和胃,佐以理气化淤除湿,予健脾和胃汤加味进治。初起以上方连续服用7剂,两周服完(即每剂煎熬4次,每日服用2次)。继以上方间隔服用10剂,1个月服完(即每剂煎熬4次,每日服用1次,2天服完1剂后,中间停药1天,再按上法间隔服用)。患者经如上治疗40多天,至1990年10月,其胃脘胀闷刺痛即全部消失,饮食增加,精神亦振。

【按语】本方从古方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化裁制成。方中香砂六君子汤健运脾土;平胃散加蔻仁和胃降逆除湿;佛手片、香椽皮理气宽胸;川芎、丹参活血化淤。根据个人实践所得,浅表性胃炎属脾胃疾患,治疗时宜慢慢调理脾胃,不能急于求成。使用本方,一般需连续或间隔服至一两个月,方能获效。

24.杨百茀升降脾胃汤

【方药】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厚朴10g,枳壳10g,白蔻仁6g,干姜3~6g,黄连3~6g。

【用法】每日1剂,加冷水适量,以武火煎沸后,文火煎20min,取汁。如法煎2次,和药汁,分3次于进食前后1小时左右温服。

【功效】升降脾胃,理气化湿。

【案例】周某,男,28岁,干部。1991年10月15日请杨师诊治。胃脘痛4年,加重10天。自觉胃脘痞满、胀痛,食后为甚,并向背部放射。嗳气吞酸,频繁呕吐食物痰涎,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气短怕冷,口苦不欲饮,大便时干时稀。1988年胃镜查为浅表性胃炎,1988年胃镜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见:患者由爱人搀扶,形体消瘦,表情痛楚,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声低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象细缓。证属脾虚湿阻,郁而化热,气机不畅,升降失常。遂投升降脾胃汤稍做加减,前后共服1剂,痞满、胀痛尽除,诸证若失。调治月余而愈。精神爽朗,体健如初,至今未发。

【按语】方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升清;陈皮、厚朴、枳壳、白蔻仁理气运脾化湿;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浊;佐干姜、黄连少量,妙在取其辛开苦降之力,助诸药以升降脾胃之气;干姜辛温,主散主升,既助四君子升运脾气,又助半夏开痞散结;黄连苦寒,主燥主降,既助白蔻仁、半夏降胃止逆,又助它药祛湿。如此升降复常、脾胃调和、痞开湿化,则诸症可除。若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g;胁痛者,加香附、郁金各10g;呕吐痰涎不止者,加生姜汁一勺;纳呆者,加焦楂、内金各10g;气阴不足者,党参易太子参,加山药15g。

25.梁剑波兰洱延馨饮

【方药】佩兰10g,普洱茶5g,延胡索10g,素馨花12g,厚朴5g,炙甘草5g。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min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种,2煎沸后文火煎20min,取得药液300mL左右为宜。每天服1剂,分2次空腹温服。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案例】范某,女,41岁,1988年2月初诊。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住院治疗,经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脘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舌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g,佛手12g,竹茹12g,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1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谓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唯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g,煎服如前法。4天后来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按语】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按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遇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