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脘腹痛
17188400000004

第4章 消化性溃疡

(一)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胃和十二指肠部位,临床上以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为特征。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可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占整个消化道溃疡病的80%,是一种遍及世界各地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的是2~5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二者之比约为3:1~10:1。胃溃疡病在临床上较十二指肠溃疡病少见,二者之比约为1:4。有研究表明,许多胃溃疡病可以没有症状,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几乎相等,男性稍多。消化性溃疡病的原因还不十分明确,但根据长期观察认为与遗传、免疫、饮食、情绪、感染、吸烟、药物及患某些疾病等有关。

消化道溃疡的诊断可根据X射线及胃镜检查、病史、症状体征确定诊断。其中症状有一定的特殊性,胃溃疡之痛,多在小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在上腹部正中或稍偏右处。其痛多为胀痛、刺痛、隐痛、钝痛及烧灼痛,且有周期性(多于秋末和冬春季节发作或加重)及节律性(胃溃疡:进食-疼痛-舒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痛-进食-舒适-痛)。

消化性溃疡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的范畴,有时类似“吐酸”、“嗳气”等证。

临床多按胃脘痛进行辨证治疗,胃脘痛病变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因有寒、热、饮食不洁、劳逸、木郁、血淤等。其发病机理也较为复杂,但总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郁血淤为患,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按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针,治疗原则以“理气止痛”为常法,兼以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根据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补、行气、活血等法,一般来说本病患者禁用汗、吐、下三法以免伤正。

(二)名家要方

1.李寿山温中调胃汤

【方药】党参15g,桂枝15g,炒白芍药30g,干姜5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另加饴糖20mL,分两次烊化服。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案例】李某,男,20岁,1973年3月4日初诊。既往有胃痛史5年。常于寒冷季节或着凉后发病,钡透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常胃脘隐痛,空腹为甚,得暖缓,泛酸嘈杂。近因受凉饮冷,疼痛又作,噫气嘈杂,泛吐清水,大便溏,小便清长,脉沉细而弦,舌淡红胖嫩,苔白滑。证属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投以上方服药1剂,胃痛大减,嘈杂亦减,脉转沉细小滑,苔白薄而润。效不更方,干姜改生姜3片,再服2剂,诸证皆消,遂停药。1977年随访,患者云:自上次治后,一切良好。偶因受寒胃痛,服上方2~3剂即愈,近1年来,未再发病。

【按语】本案脉证十分明显,证系脾胃虚寒胃痛,故用小建中汤加减。方中生姜易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效,加党参补中益气助运,故一剂药而大效。嘈杂而伴泛吐清水者,亦属胃寒饮盛所致,故施以温中散寒法亦得止。中寒胃痛已缓,故再剂去干姜加生姜以散寒饮为法,药证相符,因获良好效果。

2.李寿山健中调胃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姜半夏6g,陈皮6g,降香10g,公丁香6g,海螵蛸15g,炙甘草6g。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min,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min,复煎沸后文火煎20min。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mL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功效】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案例】房某,男,44岁,1985年10月15口初诊。患胃脘隐痛10余年,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嘈杂泛酸,胃有振水音,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钡透及拍片,诊为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曾服胃仙-U、西咪替丁不愈。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15g,生姜6g,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服30余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透及拍片,病灶愈后,龛影消失,随访2年一切良好。

【按语】本方系由《外科发挥》六君子汤加减组成。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开淤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共奏健中调胃、敛疡止痛之功,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痛、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效果。胃中冷痛较重者,加良姜、毕澄茄;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者,加佛手、香椽皮;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冲服)。

3.李振华理脾愈疡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药12g,砂仁10g,厚朴10g,甘松10g,刘寄奴15g,乌贼骨10g,生姜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大枣3枚。

【用法】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min,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min,取汁约150mL,再将药渣加水2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案例】王某,男,34岁,司机,于1972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自述间断性胃脘隐痛8年余,每于春秋季节疼痛加剧。现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痛处喜暖喜按,腹胀嗳气,时泛吐清水,身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如柏油状,日行2~3次。诊视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曾多次经钡餐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李氏认为本病属脾胃虚寒、气血淤滞之胃脘痛,故应以温中健脾、理气活血为治。方用理脾愈疡汤加三七粉3g,黑地榆12g,水煎服。药后胃痛明显减轻,柏油样便消失,食后仍腹胀嗳气。守上方加减又进9剂,胃痛、腹胀、嗳气、泛吐清水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李氏认为此时症状虽得控制,但仍应继续服药,作为善后治疗,以强健脾胃。用理脾愈疡汤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克,于饭前冲服。患者又服散剂1月余,精神、饮食均好,无明显不适,经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药、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延胡索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4.谢昌仁溃疡止血汤

【方药】黄芪15g,太子参12g,白术6g,炙甘草5g,当归6g,白芍药10g,阿胶珠10g,地榆炭10g,侧柏炭10g,乌贼骨12g,煅龙骨、牡蛎各15g。

【用法】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1000mL左右,煎煮滤液,约350~400mL,每日1剂,每煎2次,早晚分服。另加服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及2份,参三七粉1份),每次5~10g,每天2~3次,温水服下。

【功效】溃汤止血汤: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案例】潘某,男,32岁,某厂技术员,住院号41565。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中,钡餐拍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样便约600g,伴胃脘疼痛,纳谷减少。化验大便隐血(□)。急收入院。入院时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纳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日解一次,苔薄白,脉濡。此属久痛入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治以益气摄血法。服药2剂,加服溃疡止血粉10g,1日3次,大便转黄,隐血转阴,上腹部无不适,精神较佳,纳谷亦香。

【按语】上消化道出血大致分为脾胃虚寒型与肝胃不和型,临床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本方即是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大多为脾胃虚寒,并以溃疡出血为多而设。即使是肝胃不和型患者,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者屡见不鲜,根据辨证属虚多实少,治疗大法仍以益气摄血为主,仍用本方。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5.陈振湘溃疡病方

【方药】黄芪15~30g,白芍药9~18g,桂枝6~9g,炙甘草6~9g,生姜9g,大枣5~7枚,饴糖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益气,健脾止痛。

【案例】徐某,男,45岁。经胃镜和X射线检查确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10年。虽经过多次住院治疗,但其溃疡始终不能愈合。有典型的脾胃虚寒症状和舌苔脉象。1976年10月7日来院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1个1.5cm×1.0cm的溃疡。同年10月13日入院治疗,投以上方,治疗4周,全身情况明显改善,胃脘痛胀及泛酸等症状消失,同年11月9日胃镜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经完全愈合。后经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本方是由张仲景的小建中汤演变而来,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再加黄芪。对虚劳里急,诸虚不足之证确有较好的疗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绝大多数属于中焦虚寒之证,多年屡用证明其疗效甚好。

在服此药过程中,禁食生冷,忌思虑过度和恼怒。

6.蒲辅周蒲氏经验方

【方药】赤石脂30g,乌贼骨30g,香椽15g,炙甘草30g,炮鸡内金60g。

【用法】共为细末和匀,每服1.5g,每日服2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理气通脉,生肌止痛。

【案例】吴某,男,42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已13年,秋、冬、春季节之交,易发胃脘疼痛,经钡餐透视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有龛影,大便潜血阳性。最近胃痛,以空腹为重,精神不佳,大便正常,小便时急黄。脉弦急,舌红苔少黄。服本方散剂1年半,胃痛基本消失,继服1年,诸恙全无,追访10年未复发。

【按语】方用乌贼骨通血脉治血枯,赤石脂生肌调中,甘草生肌止痛,鸡内金能消水谷,香椽疏肝理气。综合此方,有祛淤止痛愈合溃疡之效。

7.何任脘腹蠲痛汤

【方药】延胡索9g,白芍药12g,川楝子9g,生甘草9g,海螵蛸9g,制香附9g,蒲公英20g,沉香曲9g,乌药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将上药研末为散,开水吞服。

【功效】缓急止痛。

【案例】罗某,男,35岁,职员。1989年4月25日初诊。曾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常胃脘作痛,空腹时为甚,亦常于午夜痛醒,苔微腻,脉弦,先予脘腹蠲痛汤3剂。服药后痛即缓解,再服5剂巩固。

【按语】本方名曰“脘腹蠲痛汤”旨在止痛,验之临床确收良效。但药多香燥,易伤阴液,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从临床上看,许多脘腹痛都是寒热错杂的。本方既有性偏寒凉的川楝子、蒲公英,又有属于温性的沉香曲、乌药,寒温并用而专理气血,因而适应面较为广泛。蒲公英为清热解毒佳品,余以为此药味甘性寒,除用于乳痈及疮疡之外,用以治胃,常能起养护之作用。故凡脘痛偏于热者,亦可加大剂量至30g,每获良效。

8.任应秋驱寇饮

【方药】炒山楂9g,炒白芍药18g,陈皮9g,制香附9g,广木香9g,清半夏9g,五灵脂9g,乳香3g,乌贼骨9g,荆芥穗3g,茯苓12g,生姜6g,柴胡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解郁燥湿。

【案例】肖某,男,1974年4月23日初诊。上腹部偏右疼痛已历2年,开始疼痛较轻,时作时止;去年入冬以来,痛势逐渐加重,呈烧灼感,每次发作均在饭后1小时许,持续1个多小时才渐渐消失。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但不呕吐。平时嗳气多,阵阵反酸,大便稀薄,时有胀气。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显着。脉来细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腻。口干不欲饮,饮食稍不留意即见腹泻腹胀;情绪不佳之时,虽不在饮后亦可出现疼痛;脉证合参,显属肝郁脾湿。投以上方6剂,连服药2剂,疼痛未犯,服第3剂药病情微有反复,但亦轻微,唯嗳气和矢气均较多。直至服完6剂药,除大便仍偏稀、时或嗳气而外,已无任何症状,遂以驱寇饮原方6剂,加工为细末(水丸),嘱其每服6g,早晚饭后各服一次。

【按语】任氏用驱寇饮加减治疗肝郁脾湿之胃脘痛,每获良效,方中白芍、柴胡、香附、木香、五灵脂、乳香能解肝气郁滞;山楂、半夏、陈皮、生姜、茯苓、乌贼骨能健脾燥湿;稍用荆芥穗以升清阳之气。郁解则肝自舒,不复犯胃;湿燥则脾自健,运化无碍。清阳上升,浊阴下走,胃腑消磨水谷功能得以复常,故疼痛能消于无形。

9.朱良春朱氏溃疡病方

【方药】炒延胡索12g,竹沥半夏12g,象贝母12g,五灵脂9g,化橘红9g,三七粉2g(冲服),血余炭3g(冲服),凤凰衣1.5g,生瓦楞18g,徐长卿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理气,行淤,止痛。

【案例】李某,男,26岁。胃小弯溃疡史2年,经常疼痛,服西药不佳,大便隐血(□),脘痛拒按,时泛酸水。口服上方4剂,胃痛已止,隐血转阴。

【按语】方中延胡索、五灵脂理气行淤止痛;三七、血余炭、凤凰衣有化淤止血定痛,修复溃疡之功;半夏、贝母、橘红化痰通络;瓦楞子善消老痰淤血,制酸止痛;徐长卿善止胃痛。

10.张羹梅张氏验方

【方药】当归12g,白芍药9g,党参30g,焦白术9g,茯苓12g,甘草4.5g,姜半夏12g,陈皮4.5g,栝楼仁18g,白蜜60g(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祛湿止痛。

【案例】隐某,女,43岁。嗳气伴上腹痛,反复发作10余年。疾病初起时上腹部疼痛,每于饭后3~4小时发作,数年后疼痛发作,连绵不断,以嗳气为主要表现,大便秘结。经钡透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治用此方,口服8剂后大便通畅,嗳气减少。再以上方调理,自觉症状消失,钡透复查正常。

【按语】本方当归、白芍药以柔肝;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陈皮、半夏以和中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配合栝楼、白蜜以润肠,使腑气下行,地道通畅,上逆之气不降自平。

11.黄寿人黄氏溃疡病方

【方药】鸡蛋壳500g,抚川芎15g,生大黄15g,肉桂15g。

【用法】先取鸡蛋壳洗净晒干,再与其他3味药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饭后用温开水冲服。

【功效】化淤止痛,行气活血。

【案例】住院观察28例溃疡病患者,其中约1/3经服药后、溃疡愈合。

【按语】鸡蛋壳性平微温,涩而微咸,能收敛止痛;川芎、肉桂温寒行气,加强止痛效果。本方具有化淤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总为实证所设,取制剂为散,“散者,消散也”使气滞血淤得以缓和消散,而疼痛自止。然阴虚胃弱者,非本方所宜。

12.符广勤符氏溃疡方

【方药】川厚朴20g,陈皮20g,木香10g,枳壳20g,香椽20g,佛手20g,槟榔片15g,藿香20g,鸡内金15g,莱菔子20g,水红子20g,青皮20g,苏叶30g,乌贼骨30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温服。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案例】李某,男,4岁,1990年3月5日初诊。胃剧痛,两胁胀闷,呃逆冲气则舒,排气则适,痛时进食则缓,大便色黑、纳呆,有时烦躁,胸胁闷痛感,经某医院钡透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西药治疗无显效。脉细缓,舌苔微白腻,舌质淡红,颜面苍白。服上方2剂后痛胀减轻,又服4剂后痛胀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增进。大便色变黄,精神状态恢复。为巩固疗效,继服4剂后病情痊愈。已上班工作,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方中川厚朴、陈皮、木香、枳壳和胃降逆;香椽、佛手、青皮舒肝解郁;槟榔片、鸡内金、藿香、苏叶健胃疏气,芳香化浊;莱菔子、水红子和胃理脾疏气;乌贼骨,收敛止血特效;甘草有清热解毒和解之功。

13.李克绍遇仙丹

【方药】黑丑头米120g,槟榔120g,三棱30g,醋炙莪术30g,大黄60g,木香15g。

【用法】上药共末,大皂角子打碎,煎浓汤去滓,煮麦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五更时清茶送下。未迪,再饮温茶助之。

【功效】追虫逐积,消淤痰。

【案例】陈某,男,40岁。胃痛已3年,经西医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过不少中西医药,均无效果。每日胃痛彻背,连及两胁,饮食减少,大便不爽。从前曾有手足多汗症,自从患胃痛以后,手足出汗自止。察其脉象,沉取似觉滞涩有力,舌质舌苔无明显变化。阅其前服方药,多为理气、止痛、温中、缓泻等品。思其从前手足多汗,足见脾湿内盛,以后无汗而胃痛加剧,可知是脾湿内结;况且大便不爽,也是腐秽留滞的缘故。上方药连服两料,大便泻下大量白冻状物,腹中顿时舒畅,疼痛大减。继予和胃理气药善后。几剂后,饮食正常,症状消失。半年后又渐觉疼痛,遂为制成遇仙丹成药,每日服两次,每次服9g,又泻下白冻状物,但较前次为少,疼痛又止。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语】胃痛一症,有因气滞、血淤、食积而发者,也有由中焦虚寒、胃阴不足而致者,故理气、止痛、温中、缓泻为治之常法。但本例患者用之不效,乃为脾湿内结之候,以遇仙丹方意,立逐积消淤利痰导浊之法而取效,可见中医治疗不仅要知其常法,亦应知常达变,此为医道之所在。

14.夏度衡肝胃百合汤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百合15g,丹参15g,乌药10g,川楝子10g,郁金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案例】陈某,男,35岁。住院号:61430。上腹部疼痛,间常泛酸、呃气,反复发作16年,经胃镜检查1991年7月31日,本院胃镜室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窦部浅溃疡,收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呕吐、泛酸、上腹疼痛伴灼热感,食欲减退、形体消瘦、解黑便,大便潜血,心烦口苦,腹痛牵及对侧背部,夜寐欠安,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处“肝胃百合汤”加味治之:柴胡10g,黄芩10g,百合20g,丹参15g,乌药10g,郁金10g,明党参12g,蒲公英15g,牡蛎15g,生蒲黄10g,九香虫3g。服药3剂,痛大减,泛酸已止,纳食稍增,黑便已止,大便潜血(-)。嘱其节情志避刺激性食物,防受凉,服上方30余剂,于9月4日复查胃镜:复合性溃疡疤痕期。病愈出院。

【按语】肝胃百合汤是夏度衡教授积50年经验所创拟的有效方剂,自1940年至今已治愈上万例胃病患者。近10年所带5批研究生对该方进行了临床与药理方面的系统研究,证明该方对肝胃不和、气滞血淤等型的胃脘痛有极好的疗效。

15.袁家玑加味乌贝及甘散

【方药】三七粉30g,乌贼骨30g,川贝母30g,白及30g,黄连30g,甘草30g,砂仁15g,延胡索30g,川楝肉30g,佛手30g,广木香18g,生白芍药45g。

【用法】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g,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功效】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案例】某女,18岁,脘痛2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泛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X射线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1cm×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g,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g,坚持服用3个月,诸症好转。X射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按语】本方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便黑、呕血等症。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淤,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有制酸止痛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本方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16.王国三金桂止痛汤

【方药】党参18g,桂枝10g,金铃子15g,延胡索10g,白芍药15g,炙甘草6g,焦三仙各9g。

【用法】上药7味,加水400mL,文火煎煮40min,共取汁200mL,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健脾,平肝止痛。

【案例】张某,男,48岁,1992年7月21日诊。胃脘疼痛3年,伴胸胁胀满1个月,多方医治无效,纤维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见其面色不华,胃脘痛喜得温按,大便溏薄日行1次,食欲不佳,神淤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脉弦而细。证为脾胃虚弱、肝气不舒之胃痛。治当健脾益气,平肝止痛,处以上方,连服7剂,胃痛渐减,精神好转,食欲渐增,大便成形,胸胁胀满亦轻。效不更方,上方又服10剂,诸症皆除,后以丸药调理。随访8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方乃王国三主任医师在胃痛诊治过程中精炼而成,全方紧扣土虚木旺之病机,在金铃子散的基础上加入补气健脾和胃之品,寓泻实于补虚之中,补虚泻实各得其宜,临证时化裁运用,常收桴鼓之效。

17.田玉美养胃理气汤

【方药】丹参15g,沙参15g,炒白术12g,白茯苓12g,陈皮10g,法半夏10g,炒枣仁12g,厚朴12g,鹿角霜10g,砂仁3g,山楂12g,建曲12g,延胡索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煎服3次,空腹温服。

【功效】扶脾,理气,活络。

【案例】刘某,女,31岁,武昌电厂工人。胃痛3年,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堪其苦,1989年5月31日请田教授治疗。就诊时,胃痛如锥刺,脘腹胀满,精神萎靡,食欲差,面萎黄,形体瘦,舌质红,面暗,苔薄白而干,脉沉弦。用上方治疗月余,诸症均除,半年后随访,身健如常人。

【按语】本方是田玉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方,用于身体赢瘦,食少体倦,脘腹胀痛,或呕或痢,胸胁不适,舌质黯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部分胆道、胰腺疾病等。据临床观察,该方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而且能较好地提高胃镜(含病检)疗效。动物药理实验证实,该方能提高胃液2小时胃酸总排出量,保护胃腺体,抑制纤维组织增生,胃病呃逆,嗳气不除者,加煅赭石30g(另包先煎),沉香3~6g;痛连胁者加白芍15g,郁金10g;泛酸者去沙参,加煅瓦楞子15g。

18.步玉如加味清化理脾汤

【方药】茯苓皮30g,炒秫米12g,法半夏10g,陈皮10g,甘草8g,太子参15g,百合30g,乌药15g,焦六曲12g,冬瓜皮30g,槟榔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化理气,健脾和胃。

【案例】夏某,男,44岁。四五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始为饥饿时疼痛。1980年曾经钡餐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今年9月28日在我院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出血型)”。症见胃脘疼痛与饮食关系不大,喜温按,夜间多发,伴有烧心、嘈杂、嗳气、腹胀、乏力、倦怠嗜卧,纳差,口干而不欲饮水,大便尚调。舌苔腻,脉弦细。证属脾湿胃热,气失调达,中焦不足。给予上方,药服8剂,诸症均缓,唯胃痛时作,夜间多发。舌苔仍中黄,脉仍弦小。拟上方佐以活血。继进4剂,胃痛已止,只稍感胃中发空,纳物颇好。舌脉同前。给予健脾养胃之剂,巩固疗效。

【按语】此乃脾胃久病、生化乏源、中气不足之证。但脾虚不运则湿从内生,胃失通降则郁而为热,湿热内阻则气失调达,终成虚实互见、湿热气滞之证;治拟通补兼施,宜分标本缓急。故初诊祛邪为先,少佐扶正,以二陈汤、半夏秫米汤利湿健脾,重用冬瓜皮利湿清热,百合汤调畅气机,槟榔理气消积,少佐太子参补益脾气。二诊,则更加金铃子散、丹参理气和血,通络定痛。来诊则以五味异功散加味,旨在扶正为主,防其复伤。

19.沈仲圭胃溃疡验方

【方药】薏苡仁12g,麦芽12g,香附9g,延胡索9g,白芍药9g,半夏9g,神曲9g,白术9g,藿香9g,陈皮6g,左金丸(另吞)6g,砂仁1.5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和中。

【案例】王某,男,中年,患十二指肠溃疡多年。胃脘胀痛,疼痛常在饭后两小时发作,发时胸闷嗳气,酸水上泛,便干溺黄,舌边尖红。辨证,属于木强侮土,肝胃失调,宜泄木和中。上方药服17剂后,胸闷泛酸、尿黄便结等症大减,但仍有疼痛,仍守上方加减继服。

【按语】十二指肠溃疡因其痛处常在心下胃部,故中医称为胃脘痛,此病有虚有实,大约初病多实,久病多虚,上方治实症,虚症以滋阴养血为主。

20.李斯炽胃溃疡验方

【方药】乌贼骨9g,贝母6g,阿胶珠9g,白及9g,沙参9g,怀山药9g,石斛9g,玉竹9g,牡蛎9g,生谷芽12g,鸡内金6g,青木香9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滋阴敛疡,消食止痛。

【案例】柳某,男,43岁。患者曾经便血,竟至昏厥,胃脘下端时常作痛,泛酸,消化不良,腹中时常气鼓,睡眠欠佳,足胫微痛,但面色发红。脉象浮大,舌质红、微有白苔。此由失血而导致胃阴不足,治法当以补益胃阴为主。服药10剂后,胃疼大减,腹中气鼓亦减,饮食逐渐增加,脉象如前,再宗前法,加瓦楞子9g,生地9g,麦冬9g,茯神9g,怀山药加至12g,去生谷芽、青木香,方用10剂后,即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本例源于大失血后,虽见胃痛,并非气滞寒凝,系因胃阴不足所致。而医者多易忽略,往往每见胃痛,便予温燥行气止痛之品,反使胃痛愈甚详阅此例,实可引以为戒。

21.刘绍武调胃汤

【方药】柴胡、黄芩、苏子各15g,党参、陈皮、生白芍药各30g,川椒、甘草各10g,川军5g,大枣10枚(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解郁行气,和胃止痛。

【案例】李某某,女,42岁。脘痛10余年,食纳呆滞,形体消瘦,常泛酸。夏天则脘痛加剧,苔薄白,脉弦细曾住某医院月余,由于其痛甚则彻背,疑为消化性溃疡,经上消化道造影未能证实,出院后中医治疗。予调胃汤8剂痛止,食纳增进。至22剂时,泻下大量黏液,诸症全消。2月后体重增加4.5kg,痛未再发。

【按语】此方为协调疗法方。所谓协调疗法,即在协调整体的基础上,突出局部治疗。盖人体为统一之整体,局部病症之产生,常先缘于整体之失衡,师常谓“只有整体之协调,才会有局部之改善”。故欲使局部病向愈,必须同时协调整体。协调整体常选用小柴胡汤。《伤寒论》第148条日:“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从条文看,头汗出属少阳证,微恶寒属太阳证,手足冷属厥阴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属太阴证,大便硬属阳明证,脉细属少阴证。似此六病俱有之证,仲景并未采用相应的拮抗疗法,而是予协调阴阳、上下、内外的小柴胡汤。机体得到整体之协调,其病自己。

本方取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合枳实芍药散以除痞满,止攻冲,加大黄以推陈致新。慢性胃脘痛多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甚或升降失常之证。就该方之组成而言,已具相应之诸功能。有黄芩之清,川椒之温,党参之补,大黄之泻,柴胡、党参之升清,苏子、大黄之降浊,再合柴胡之疏肝解郁,陈皮、白芍药之行气平肝止痛,使本方具解郁行气、和胃止痛之功。诸药相伍,使本方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故能久服而少弊。当然可据症候寒热虚实偏胜之多寡灵活加减。

22.刘绍武溃疡汤

【方药】生黄芪、党参、川楝子、仙鹤草各30g,丹参、郁金、五灵脂、陈皮、神曲各15g,川椒、甘草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活血,生肌止痛。

【案例】杨某,男,36岁,1975年3月初诊。胃脘规律性痛2年余,伴泛酸、纳呆。经钡餐造影,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约黄豆大小之龛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溃疡汤,每日1荆,并嘱以规定之饮食配合。服30剂痛止,食纳增加;50剂后,无自觉不适;70剂后,上消化道造影未见龛影,遂改服复健散1料以善后。至今已20余年,病未再发。

【按语】溃疡病的成因不外两端:一为饮食不节致胃肠受损;一为七情所伤,如忧思伤脾,脾伤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怒气伤肝,肝伤则食入于胃不能散精于肝。无论何种所伤,首先导致气滞或气虚、血淤或血虚、脾滞或脾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然后形成溃疡。所以本病虽为局部病灶,病理变化却为整体之失调。对溃疡病的治疗,在恢复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协调之同时,消除局部之溃疡病灶同属重要。因此采取了行气活血,健脾益气,生肌止痛等多种法则。

本方中,黄芪益气,郁金行气解郁,黄芪得郁金为佐则补而不滞;丹参活血化淤,五灵脂为佐,血贵活利,丹参得灵脂之佐尤能推陈致新;党参健脾益气,陈皮、神曲为佐,凡补多滞,党参得陈、曲之佐,则脾得补而不滞,滞得消而不伤,相得益彰;仙鹤草有止血、强壮、消肿之功。何廉臣说:仙鹤草“寒以清营,专以止血,芳香透络,亦可散淤”,用于溃疡病可生肌敛疮,合丹参、五灵脂共成祛淤生新之功,佐以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为痈肿疮毒要药,《本草经》谓其“长肌肉”,则生肌之功更着;川椒辛温止痛,川楝子苦寒理气止痛为佐,二药之性寒热各异,得相反相成之效。

关于人参、五灵脂同用问题。中医文献中有“人参最怕五灵脂”之记载。相畏是相制约之意,与相反义不同。二药同用,正如清代余听鸿所编《外证医案汇编》中所说:“正虚血凝,五灵遇人参,其攻淤之力更速,淤去正安,恐正气不接,故赖人参之力续之”。二药配伍于溃疡汤、复健散中同用,经多年临床观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23.吴光烈胃宝

【方药】公丁香3g,川椒6g,木香g,沉香6g,血蚶10粒,延胡索9g,五灵脂9g,砂仁6g,白豆蔻6g,白术9g,大黄15g,白芍药15g,何首乌12g。

【用法】上药晒干,各味另研,用200目筛过,然后混合收贮备用。1日3g,早、中、晚空腹时服。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化淤。

【案例】黄某,男,35岁,工人。患者有胃病史已15年,伴有反酸、嗳气及胃脘部灼热感。曾服多种治胃病药无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欲作手术治疗,后因住院困难加上患者畏惧手术,而来我院求诊。刻诊胃脘疼痛,饥则尤甚,得食则舒,多食则腹胀嗳气,喜按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脉细弦。方用“胃宝”治之。服药第3天即显着止痛,2周后疼痛消失,临床其他症状均明显减轻,劳动有力。为巩固疗效,嘱继服2周后,诸症痊愈。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溃疡面巳愈合。经随访,身体健康,未再复发。

【按语】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程长,反复发作,并发症又多,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胃宝”系吴老先祖历代临床应用,疗效显着,秘而不传。吴老本人临床50余年屡试屡验,不仅对缓解症状满意,而且对溃疡面的恢复愈合有良好促进作用。方中公丁香、川椒温中散寒;沉香、延胡索、五灵脂理气化淤;白术、砂仁、白豆蔻健脾和胃;再益以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平化食,安和五脏;血蚶治积年胃脘淤血疼痛;白芍药养阴和营,益气止痛;首乌补血能剖腹脏一切痼疾。诸药相伍,中的病机,故对远近之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复合性溃疡,均育良好效果。

附方1.章次公溃疡散

【方药】象牙屑6g,柿饼霜12g,血余炭9g,杏仁霜12g,煅瓦楞子24g,琥珀屑6g,伏龙肝24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饭后服2g,1日3次。

【功效】甘温和中,化淤止血。

【按语】胃溃疡最忌滥用苦寒,中气受戕,则不能统血,致血不能归经而血不止。有的患者呕血虽止,而饮食入口则吐,殆有溃疡病合并幽门痉挛。章氏用灶心黄土降逆止呕,杏仁降气滑利,二物一涩一滑,可免便秘之患。用瓦楞子制酸缓痛,且协同血余、琥珀、象牙屑消淤止血,缓解痉挛,保护溃疡面。柿霜一味,意在甘润和中。此方配伍,颇具巧思,章氏临床应用于溃疡病,屡获佳效。

附方2.章次公溃疡验方

【方药】凤凰衣30g,玉蝴蝶30g,马勃20g,象贝母20g,血余炭15g,琥珀粉15g。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2g,1日3次,食前服。

【功效】养阴疏肝,清热解毒。

【按语】这是一则治疗溃疡很别致的经验方,效果好,价格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凤凰衣有养阴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失音外,还可用于颈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章氏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药。玉蝴蝶功擅润肺、舒肝、和胃、生肌,除治咳嗽、音哑外,又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其与凤凰衣同用,起协同作用。马勃长于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既能止血,又可疗疮。象贝母具有清热泄降、疗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宜。琥珀不仅为镇惊安神药,而且有化淤止血、疗疮散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消淤止血作用,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极佳。本方虽药仅六味,但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可谓老药新用,而且丝丝入扣,颇能启发后人。

附方3.谭日强疏肝和胃饮

【方药】当归10g,白芍药15g,柴胡10g,栝楼10g,薤白10g,枳实6g,法半夏10g,陈皮5g,甘草3g,蒲公英15g,煅瓦楞10g。

【用法】上药每剂煎两次,第1次用清水250mL浸药,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成100mL,取汁温服,第2次用水200mL,文火煎成100mL,去渣温服。

【功效】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按语】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肝胃不和的胃痛范畴。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削弱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导致自我消化形成溃疡。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诱发因素多与饮食失宜、气候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有关。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2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则在餐后3~4小时发作,进餐后可渐减轻或缓解。本方当归、柴胡、白芍药养血疏肝,枳实、栝楼、薤白理气止痛;法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疡;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效。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布包煎);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g(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10g,淡豆豉10g;痛引胁肋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10g,乌贼骨10g。

附方4.董建华肝胃百合汤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百合15g,丹参15g,乌药10g,川楝子10g,郁金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功效】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按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致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淤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风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受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谈治胃脘痛方“百合汤”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半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隔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淤,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淤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淤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之,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淤斑者加桃仁10g;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g;便秘者加火麻仁或栝楼仁15~20g;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g,或加生地12g,栝楼15g;神淤气短者加太子参15g,白术12g。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着,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

(三)述评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嘈杂”、“嗳气”等病证的范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这些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饮食失宜,气候失调,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和而发病,病位在肠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综观上述诸方,有以扶正为主者,有以祛邪为主者,或扶正祛邪兼用者。根据上述诸案,消化性溃疡以虚实两端进行辨证论治。

1.偏虚论:消化性溃疡为慢性过程,故多表现有正虚的见症。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多属于胃脘痛中虚寒的一种,占有一定的比例。临床脾胃虚寒多见胃脘隐隐而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得食则减,纳少乏力,泛吐清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等症状。李寿山用温中调胃汤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健中调胃汤益气健中、调胃止痛,对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痛、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效果。对于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李振华在小建中汤和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减制成理脾愈疡汤温中健脾,理气活血。陈振湘方是由张仲景小建中汤演变而来,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再加黄芪,具有温中益气,健脾止痛之功效,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谢昌仁自拟溃疡止血汤,针对其病机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蒲辅周老先生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乌贼骨通血脉治血枯,赤石脂生肌调中,甘草生肌止痛,鸡内金消水谷,香椽疏肝理气,全方有祛淤止痛愈合溃疡之效。何任老先生认为脾胃虚寒日久可化热形成寒热错杂症,自拟脘腹蠲痛汤寒热并用,缓解脘腹疼痛,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偏实论:消化道溃疡虽是一慢性病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气滞、血淤、湿阻、气机逆乱等而形成邪实之症。任应秋老先生对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郁脾湿证主张解郁燥湿,自拟驱寇饮。朱良春方治疗胃溃疡具有理气化淤止痛之功效。张羹梅方调和肝脾,理气祛湿止痛。符广勤方治疗肝胃横逆气滞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黄人寿方具有化淤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李克绍自拟遇仙丹逐积消淤利痰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湿内结之候。夏度衡的肝胃百合汤疏肝理气、清胃活血。袁家玑加味乌贝及甘散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及泛酸、呕吐、便血、呕血等具有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之效。章次公认为胃溃疡最忌滥用苦寒,中气受戕,则不能统血,致血不能归经而血不止,溃疡散治疗胃溃疡出血,屡获佳效。王国三主任医师在金铃子散方的基础上加入补气健脾和胃之品,寓泻实于补虚之中、补虚泻实各得其宜,制成金桂止痛汤益气健脾,平肝止痛。

总之,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既要辨证论治,又要辨病投药。江尔逊老中医说得好:“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而其疼痛之性质,同中有异,临证时不可不辨。”夫均是久痛,喜温喜按也,然胃溃疡疼痛常于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发作,俗称“食后痛”或“饱食痛”,夹杂胃气不降,“不通则痛”之病机,虚中夹实也;十二指扬溃疡病常于食后3~4小时发作,俗称“食前痛”或“饥时痛”,多属脾不升清,“不荣则痛”,几无实象可稽。再者,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两种溃疡均可伴黑便,亦为脾虚不能统血之征,然胃溃疡常兼呕血,夹杂胃气上逆之病机,亦虚中夹实也;十二指肠溃疡除非出血过多,并不呕血,亦无实象可稽。由此可见,诊治两种溃疡病,原宜细察精详审问辨异,分别论治,方有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