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管理探微
17197700000006

第6章

论高职教育中能力本位要求及其内涵拓展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出现新的变动趋势,能力内涵不断深化、拓展,这就要求我们适时转变任务能力观为整合能力观,并以此作为职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高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要求

与传统大学强调学术性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这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思想。能力本位是指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简称,其典型代表为CBE教育模式。它是当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很多国家流行的一种先进的职教思想和新型的教学模式。1989年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资助设立的中加高中后职业教育项目(CCCTP)将CBE引入中国,1992年国家教委职教司决定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推广。

CBE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使受教育者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CBE理论的核心是DACUM方法。意指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是一种与企业界紧密结合,以满足企业界对学生的要求为基本准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企业家而非教育专家的科学、准确的系统分析方法。它要求学校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参预制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各个具体专项技能,并以此作为开发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

CBE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1.人才市场的调查分析。这是专业设置、培养规格的依据。2.能力图表的制定,即确定所设置的每一专业(职业)所需的全部综合能力(Compentence)及单项技能(Skills)。综合能力包括8~12项,每个综合能力下有6~30个单项技能要求。在这里,Skills不光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还包括该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人际交流、安全意识、工作态度、管理技巧等方面内容,这是该模式的关键。3.开发资源包与学习包。一个包即一个模块,由功能相关的几个Skills(7个)组成。资源包是教师教学用资料,学习包是学生学习用资料,也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4.教学实施与管理。CBE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协助学习评价,督促平时学习;强调严格按照各项能力的要求考核学习内容以及按评价标准评定成绩。在课程安排方面,CBE提供有阶段性与可连续相结合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使学生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灵活地选择非学历证书、学历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能力等不同学习目标,突破了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CBE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

这个培养模式,充分反映了市场的实际需要,改变了学用脱节的现象,使所培养的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胜任工作。CBE教育模式开辟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天地,使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学历教育的框框,真正实现了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贴得更加紧密,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及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及借鉴作用。

但是,CBE教育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也容易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继续接受教育的困难。在当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技术的空前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不断产生巨大冲击,技术性人才的能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只有充分分析和把握这些新趋势,才能适时转变能力观念,指导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

二、国际竞争中,技术性人才的能力结构出现新的变动趋势

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21世纪的角逐》一书中提出:“20世纪是一个追赶性竞争的世纪,21世纪则是一个角逐性竞争的世纪”。在这场角逐中,拥有世界上受教育水准最高,最有技术的劳动力,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就业形势剧烈变革的背景下,技术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和要求,具体表现为:

其一,要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岗位的复合、职业变动的频繁,使得劳动市场呈现极大的动态特性,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因而,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RVE)为新的联邦立法所写的《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立法原则建议》中提出:“关系生计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完成高中或高中后教育之后获得就业的预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所以,给予技术型人才以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科技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是技术人才工作岗位综合程度提高,例如上海大众新型PASSAT自动焊接生产线上的技术员,既要有汽车焊接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自动焊接机器人的性能,还要具有一定的质量控制能力,单一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这类生产线的需要。同时,加人WTO以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求技术生产与国际接轨,这不仅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者,更需要大批懂得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技术精湛的劳动者,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都是必备的能力。因此,技术型人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一方面要加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形成相对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国际惯例的研究,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有贯穿始终的经济效益意识,了解成本核算的知识等等。

其三,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工艺流程的更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需要技术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生产实际表明,技术型人才只有具备这种职业素质才能完善地承担自己的职责。加人WTO以后,国际竞争必然加剧,而技术创新的竞争正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所以对技术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决不能因思想观念的落后造成经济的落后,导致国国际竞争的失利。

三、技术性人才的能力内涵由任务能力观转换为整合能力观

上述变化表明,当今社会关注的中心与其说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能力,不如说是增加劳动者转换岗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虽然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能力本位的内涵应适时拓展,由任务能力观转换为整合能力观。

任务能力观是指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如CBE模式的DACUM方法。它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每一综合能力又是由若干个专项能力组成。不论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都是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描述和规定的。于是能力便成为一系列任务的组合,任务就是能力。按照这种能力观,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能力观所确定的能力内涵相对比较狭窄,看不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忽视整体内部的辩证的有机的关系,往往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受到严峻挑战。

整合能力观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宗旨,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它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具体而言,整合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强调职业能力不再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它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整合能力观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结合,更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更趋一致,是一种广义的能力观。各国都据此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已经从以往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转向了适应社会发展。职业能力的内涵也由以往的任务能力、整体能力,拓展到整合能力,即综合素质上来。

任务能力观向整合能力观的转变,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应切实注意将任务能力与整合能力即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强调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强调未来职业的迁移能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奋发向上、永不停息的抱负、高尚而完整的人格、安全意识、工作态度、管理技巧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教育内容的基础化、综合化,为受教育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可能性,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下职业技术人才竞争的需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