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管理探微
17197700000005

第5章

普通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探新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大幅度扩充,建立第二校区,甚至第三、第四校区已成为众多高校必须的选择。在全国高校中,没有新校区的学校已经很少。建设新校区对于高校来说,从选址、筹集资金、校园规划、工程建设到各种学习、生活设施到位,学校需要闯过从未有过的难关,协调和解决前所未有的矛盾,新校区建设可谓千辛万苦,高校也为此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此不赘言。然而当新校区建成以后,新校区的管理又是学校面临的新问题。目前,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管理的思路与方法都在探索之中,出发点不同,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新老新区相距较近,问题相对简单,有的校区较远,交通、基础设施、周边环境不太好,问题相对复杂。所以,关于新校区的管理已成为中国高校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涉及到安全稳定、教学质量、学校的未来发展等等问题。所以,探讨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新校区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校区管理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新校区都建在郊区,或更远的地方,主要是考虑地价和土地空间资源等情况,如杭州大学城、上海的松江大学城、西安的郭杜大学城等都是距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大多数新校区采用边建边使用的方法,以减轻老校区的压力和节约资金。所以,新校区的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内外的氛围等都需要一个创建和完善的过程,这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在老校区,教职工比较集中,各种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及和众多的管理部门保证了正常的安全稳定和教学科研秩序,但在新校区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设计新校区管理模式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安全稳定是关键。大学校园内学生集体生活,人口密度较大,而且全是年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易冲动,保持学校安全稳定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复杂的周边环境常常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甚至酿成事端。校区内吵杂的建筑环境也会引起学生与民工的冲突。不完善的后勤设施、缺乏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的沟通、相对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等都会形成不稳定情绪,在不少高校的新校区,由于以上诸因素造成学生的群体事件多有报导。所以,新校区的安全与稳定问题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设计管理模式时,应作为第一任务来考虑,特别在保卫、后勤、学生管理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其次是重点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秩序无疑是学校正常运转的主要内容,新校区管理人员不像老校区那样充足,教师一般靠班车往返,容易受到气候、交通状况以及其他意外因素的影响,而且设施维护、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适应熟悉的过程,应急机制欠缺,所以,课程的安排、答疑、实验、实习等环节都要精心、细致的安排,要人员安排到位,任务分解细化,信息处理及时,要有应对意外危机的措施和弥补方法。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在新校区管理过程中,还要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生大学期间的主要精神家园,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康性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新校区一般投入使用时间不长,还难以形成老校区那样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注意建设,新校区在继承老校区学风校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要用更高、更严的标准去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依托新的规划思想、校园环境、创新的办学思想,系统地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以上是考虑新校区管理模式时应着重考虑的三个方面。安全稳定是前提和基础,教学秩序是主要任务,校园文化建设是依托,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近几年有不少新校区事故不断,消耗学校大量精力,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更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逐步实施。一般在考虑新校区管理模式时,不同的主管领导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方案,主管教学校长会将教学秩序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长会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氛围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果孤立地考虑此问题都没有错,但新校区是一个特殊的校区,之所以特殊在于周边环境、基础设施、人员分布等,学校在设计管理模式时,应首先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文化建设是要靠日积月累长期建设的。

后勤管理也是新校区管理模式中的一个大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无疑是有利的。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在很多学校的老校区推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甚至出现社会化后成效低、耗资大的现象,其原因不在后勤社会化的方向,而在于其它配套政策或人为因素。新校区是最有条件实行后勤社会化的地方,可以通过新校区完全后勤社会化带动老校区后勤走市场化,而又以老校区的后勤改革促进新校区完全后勤社会化向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在考虑新校区管理模式时,学校领导层一般都要考虑运行成本。建设新校区本身已耗费了学校大量的财力,多校区运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需要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本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特别是要考虑安全稳定、教学秩序和文化建设之间关系,保证基础和前提,循序渐进做好其它事情,否则,经费投入的负担会使学校难以为继。

学校在考虑新老校区学生的布局时,一方面考虑教学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各学校新校区学生的布置有以下几种情况:将一、二年级或一~三年级学生放在新校区,毕业班和研究生放在老校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循序渐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管理工作可以不断完善,由简到繁,缺点是“高四”、“高五”现象,大学的氛围不够浓厚,进入专业环境的时间过长;有的学校将部分专业的学生整体搬迁,新老校区分别安放不同专业的四个年级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高四”、“高五”现象,但相应的管理成本加大,实验室搬迁、改建的任务较大,管理难度增加,各院系之间的交流大大减少;也有少数学校将本科生全部放在新校区,研究生放在老校区,管理重心基本上放在新校区。不同的安置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因学校情况不同,新老校区位置上也有差异,很难用一种模式来统一衡量。实际上,学校在考虑这一问题时,主要还是在成本、效率、效果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

建立新校区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的现实和必然结果,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员工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新校区管理工作同样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国传统大学的布局使教师员工习惯于上班不出校门的方式已逐渐改变,多校区运行必然带来生活上、管理上的诸多不便,寻找最有效的途径来管理多校区是一个课题,探索这一课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循序渐进,逐步过渡,西安工程大学新校区管理模式介绍

西安工程大学原名西北纺织工学院,是以纺织和服装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目前各类在校生已近20000余人,老校区在西安市内,占地320多亩;新校区在西安市临潼区旅游风景区内,距老校区25公里,占地1000余亩,自2003年开始征地、规划与建设,到2006年9月,有三个年级10000多名学生在新校区学习、生活。新校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经两年多的运行,达到了安全、稳定、高效、节约的目标,当部分学生需要从新校区搬回老校区时,还十分不愿意,无疑从生活、学习环境、管理方法上他们都对新校区给予认可。现本着边摸索、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对我校新校区的管理模式进行回顾总结,以求教于诸多同仁。

我们将新校区建设分为四期工程:2003年2月~2004年9月为第一期工程:主要目标是征地、拆迁、建设,2004级4000名新生入住新校区;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为第二期工程:目标是再增加2005级新生入住新校区,使新校区学生达8000人;2005年10月~2007年9月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校区基本建设,满足16000名学生的入住条件;此后,进入第四期,修补完善。

在学生的安排上我们经反复论证,决定老校区只安置三~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三年级学生,其余学生全部放在新校区,这样安排的出发点是尽量减少实验室搬动。工科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专业实验室的专用性较强,而且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这些实验室基本都建在老校区,搬动起来损耗大、调试困难;另外,工科三、四年级实习任务重,和社会接触频繁,又面临找工作的现实,这样安排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在新校区需要建设的主要是物理、化学、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室和机房、语音室等公共实验室,建设任务相对集中,容易通盘布局和管理。

在管理思路上抓好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工程建设与学生教学学习同期进行,校区人员复杂,加之周边环境条件差,所以,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不出问题。没有稳定安全的环境,教学秩序、校园文化就无从谈起。新校区运行两年多以来,未出现大的安全事故,非常平稳,事实证明学校采取的这种策略非常有效。

在管理模式上,第一年采取了整体的块管理,成立了新校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生部、教学部、保卫部和后勤部,全面负责新校区的运行管理,后勤采用完全的社会化。实行块管理的好处是责任明确,很少发生扯皮推诿的情况,管委会仅有32个正式工作人员,大量使用聘用人员,效率比较高,节约成本,取得明显的效果。食堂管理、宿舍管理通常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难题,矛盾比较突出,而实行块管理,只由一个部门来协调,减少中间环节,使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第二年,考虑到随着学生的增多,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和在新校区上课教师增多等情况,将教学部划归教务处直接垂直管理,便于教学资源调配和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但学生管理、后勤保卫管理主要是以管委会块管理为主,即保持了管理上的相对的独立性,又不断探索大规模办学的经验,经过两年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

从第三年开始,对新校区学生的管理也由校学生处垂直管理,新老校区实现统一管理。至此,由第一年的整个块管理,到第二年的教学为条管理,再到第三年的教学、学生为条管理,这样条块结合,逐渐实现了新老校区管理上的统一。

我校的新校区截止2006年9月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边建设边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目标。从对学生的调查来看,学生比较满意;从校方管理层来看,仅有30多名正式职工的管委会管理近万人的新校区,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度过了学校最困难的过渡时期,积累了经验,保证了学校发展的速度。总结新校区管理的做法,可以归结为:

(一)要有明确清晰的指导思想:新校区管理对大部分学校来讲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靠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我们坚持了安全稳定为首要目标,教学秩序为主要目标,校园文化要着力去营造的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人员安排、机构设置、政策制定、经费投入首先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否则,一旦出现事故都会造成精力、财力的消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连锁的不良后果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消除。

(二)在新校区管理上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完善,关键是要将责任落到实处,在人多事杂的情况下,避免所谓的“三个和尚无水吃”的现象。从开始就要将目标、任务、责任、权利明确化,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随着学生增多,再逐渐过渡到两校区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措施。

(三)后勤改革是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校区是最容易实现后勤社会化的地方,我们在新校区实行完全的后勤社会化的口号是:“以新校区完全后勤社会化,带动老校区后勤改革;通过老校区后勤改革,促进新校区的后勤社会化。”后勤职工也迅速改变观念,积极投入新校区管理的探索,竞聘上岗,不断适应新的体制机制。

2006年7月,学校在充分总结近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出台了《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管理试行办法》,使新校区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校区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新校区管理实际上是以育人为目标,在成本、效率、效果之间寻找平衡点。新校区建设已经花费巨大,管理上必须考虑成本。当然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要有利于提高效率,要从学生培养方面考虑,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不能只想成本,不考虑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所以,探索用较合理的成本,取得最好效率和效果的新校区运行模式是高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西安工程大学在新校区建设管理方面所取的一些做法,希望能为我省高校多校区管理提供一些共性的经验,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