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1721000000040

第40章 附录六常见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

3.1.2中毒患者均食用过某些可疑原因食品。出现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潜伏期多为4~48h。

3.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饮食不振,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发烧,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以上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

3.3实验室诊断。

3.3.1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如无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也可。

3.3.2有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3.3.3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按GB4789.4进行。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4.2实验室检验结果应符合3.3.1或3.3.2的要求(如均未检出相同的细菌时,可用食品中检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作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

4.3符合4.1,不符合4.2条则按GB14938执行。

5处理原则

5.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5.2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急救处理原则及时抢救。

5.3重症者应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不同对症治疗。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10.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葡萄球菌检验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国内最常见的中毒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

3.1.2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4h。

3.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3实验室诊断。

3.3.1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检测肠毒素(肠毒素检测方法见附录A),并确定其型别。

3.3.2从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粪便中经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再检测肠毒素,证实为同一型别。

3.3.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见GB4789.10。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

4.2.1中毒食品中检出肠毒素。

4.2.2从中毒食品、患者吐泻物中经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

4.2.3从不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4.2.4凡符合其中一项者即可判断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5.处理原则

按GB14938执行。

三、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14.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

3.1.2引起中毒食品常因食前保存温度较高(20°C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

3.2临床表现

3.2.1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并有头晕、四肢无力、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5h)。

3.2.2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6h)。

3.3实验室诊断

3.3.1中毒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菌数测定(按GB4789.14),每克食品中一般均為105。

3.3.2中毒病人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样杆菌与中毒食品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性状或血清型须相同。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必须符合3.3.1或3.3.2方可判定。

5处理原则

按GB14938执行。

四、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

总则

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

3.1.1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3.1.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3.1.3本菌食物中毒潜伏期多数为5~18h。

3.2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有的伴以恶心、呕吐、头疼、发热,体温一般在38°C.39°C之间,病程较短,一般1~3d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3.3实验室诊断。

3.3.1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变形杆菌。

3.3.2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毒后12~15d)的血清,用分离的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四倍,即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作为对照,应为阴性。

3.3.3变形杆菌检验方法见附录A。

4.判定原则

4.1具有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实验室检验的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均与变形杆菌的特点相符。

4.3综合分析上述特点,作出正确判定。

5.处理原则

立即停止进食一切可疑中毒食物,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

五、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检验。

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3.1.2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3~9月,潜伏期8~44h。

3.2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轻微,因菌型不同呈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

3.3实验室诊断。

3.3.1由中毒食品中和患者吐泻物中均检出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大肠艾希氏菌。

3.3.2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应进行豚鼠角膜试验,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菌应进行肠毒素测定。

3.3.3按GB4789.6方法进行。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4.2应符合3.3.1和3.3.2要求。

5.处理原则

按GB14938规定执行。

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7.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及其制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3.1.2本菌引起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月)。

3.2临床表现

3.2.1发病急,潜伏期短。

3.2.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恶心、呕吐、发烧,其次尚有头痛、发汗、渴等症状。

3.3实验室诊断

3.3.1由中毒食品、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4789.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

3.3.2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

3.3.3按GB4789.7进行检验。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3.1的要求。有条件时做3.3.2。

5.处理原则

按GB14938执行。

七、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

毒毒素检验。

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

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

3.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

3.3实验室诊断。

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4789.12。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

5.处理原则

5.1按GB14938执行。

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八、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4789.1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GB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特点。

3.1.1中毒食品多为同批大量加热烹煮后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地(数小时)缓慢冷却且不经再加热而直接供餐的肉、鸡、鸭、鱼或其他菜肴及其汤汁。

3.1.2中毒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中毒食品的人群中。

3.1.3潜伏期一般为8~24h,同起中毒常在较短的同一时间内集中发病。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腹痛与腹泻。

3.3实验室诊断。

3.3.1采集患者粪便(最好是发病2日以内的)及可疑中毒食品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方法按GB4789.13执行。

3.3.2分离菌株血清型鉴定,用H0bbs型血清或以分离菌株按一般方法制备的免疫凝集素血清进行凝集试验。

3.3.3取同上粪便检样检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见附录A。3..4按培养分离菌株检查其肠毒素产生性,见附录B。

4.判断原则

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能从多数患者的粪便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或者能从多数患者的粪便与可疑中毒食品检出血清型相同且数量异常多的产肠毒素性产气荚膜梭菌。

5.处理原则

按GB14938执行。

九、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判定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T4789.2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检验。

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

3.1.1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米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3.1.2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

3.1.3中毒与进食量多少有关,未食用者不发病。

3.2临床表现。

3.2.1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2~24h。

3.2.2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

3.3实验室诊断。

3.3.1按GB/T4789.29进行检验。

3.3.2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3.3.3从可疑中毒食品或菌株培养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代谢产物一一米酵菌酸。

3.3.4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

4.判定原则

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3.2、3.3.3和3.3.4的要求。

4.3不符合3.3.3要求的,不能判定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按GB14938执行。

5.处理原则

5.1立即停止进食可疑中毒食品。

5.2及时抢救中毒患者,催吐、洗胃、清肠,并根据症状的轻重予以对症治疗。

十、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因食用含亚硝酸盐超量食物或混有亚硝酸盐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

2.引用标准

GB/T5009.33.199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

GB8788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除外)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