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猎人笔记
17236900000003

第3章 作品导读

作家生平

屠格涅夫

1818年11月9日出生在俄国奥廖尔省,父亲是一个骑兵团长,母亲是一个农奴主。1833年进入莫斯科大学,一年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文学、哲学。大学期间,写了不少抒情诗及长诗《斯切诺》。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

1834年至1843年间,他写了200多首诗。1843年发表的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了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好评,这是他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标志。从此,他更加坚定了反对农奴制的立场和献身进步文学事业的决心。

1847年至1852年,屠格涅夫陆续发表了以《猎人笔记》为总题目的25个短篇故事。因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沙皇政府借故将其拘捕、放逐,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短篇小说《木木》。

1856年至1877年间,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这六部长篇小说生动再现了俄国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从农奴制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变迁。

19世纪60年代后期,他长年居住在国外。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巴黎。

创作背景

《猎人笔记》描绘了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乡村生活。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通过对地主和农民阶层的深入清醒的了解观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的人物形象,对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命运多舛的人民给予了无尽的怜悯与同情,展示了作者力求阐发农民纯洁的天性、人格的尊严以及崇高人道主义的主题思想。

《猎人笔记》发表于1847年至1852年。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它猛烈地冲击着农奴制度,使农奴制经济逐渐解体了。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本原因。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此外,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农奴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文学特色

《猎人笔记》结集出版后,被视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屠格涅夫也因此成为“反对农奴制度的热情支持者”。

《猎人笔记》是一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作品集。25个短篇故事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是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主题方面,它展现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描写普通劳动人民善良、热情、正直、乐观等美好性情,表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在人物方面,它刻画了许许多多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形象。包括饱受命运摧残、地主压迫、缺乏自由的农奴,还有为生活所迫、理想与生活格格不入、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的地主。作者对小人物的关注,影响深远。

在环境方面,它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中部秀丽多姿的自然风情画,那清越的神韵、自然的气息,令人迷醉,让人神往。作者细致观察,细腻描写,运用各种修辞,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从景物的色、香、味、光、声去描写大自然,寓情于景,增添了诗情画意。

在叙事方面,它以第一人称方式大大拓宽了时空感。“我”既是故事的目击者与参与者,与其他人物同哀乐;又是现实的超脱者,以超越的眼光提炼这些体验,间接地发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