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见字如面:中国名家经典收藏版
17369500000010

第10章 孩子怎可以受不了炎热

家书原文

与思顺书:

今日有人说希哲已调新加坡了,我尚未见政府公报,但恐是真的。这个调动斐侨不用说是大不愿意了。在希哲方面正如古人所谓还住本州(衣锦还乡),似亦未尝不好。但我的孩子怕受不了那种炎热,我有点不愿意(斐事亦不好办,革命风潮日剧,簿记案问题难解决,或调去亦未始不好),打算一两日内找顾少川一谈,看他能收回成命否?你们意思怎么样呢?我不管如何,姑且和他一说,若不能挽回,则亦听他,你说好吗?我半个月前痔疮复发,初时不以为意,耽搁了好几日。后来渐觉得有点痛楚,才叫王姑娘入京服侍,又被你弟弟们逼着我去汤山住了几天,现在差不多好清楚了。但日来京中各学校知道我在京,纷纷请讲演,又闹得像去年在南京一样的忙了,怎么好。

爹爹给思顺。

十一月十六日

家书延伸

培养节俭之风,孩子不能怕吃苦

宋代文学家司马光说过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训俭示康》,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在告诫儿子不能贪图享受之风,应将俭朴的家风继续保持下去。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的确,如果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从不培养自己俭朴的生活作风,这样的悲剧必然发生。我们虽然不能将欲望禁止,但可以对其控制。

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有必要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孩子传承下来,即便让孩子“吃苦”也不怕。同时应该让孩子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引导孩子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而不是在追求物质享受上,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品格。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的成功,不是靠吃穿用度,而是靠真才实学达成的。如果让孩子过早地贪图享乐,没有尝试过艰难困苦,这等于是把他们的一生都毁了。

当然,我们所倡导的“穷苦”并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意思,而是在孩子温饱的基础上,让孩子经历必要的“穷苦”,从中获得感受、体验,培养孩子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用物质满足孩子的一切,把孩子宠得像皇帝、公主一样,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即使一些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的生活与同伴们“齐头并进”。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家长们对孩子看似爱之,实则害之。事实上,对孩子物质上的“有求必应”,会造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懂珍惜的坏习惯,他们追求物质享受,不愿意受穷吃苦。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下面两位世界名人的做法,他们或者富可敌国,或者位高权重,尚且如此“苛刻”地对待孩子。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该学着“苛求”孩子,避免将金钱的负面影响带给孩子。

身为“石油大王”的约翰·洛克菲勒,同样对孩子们非常“吝啬”。尽管他财力雄厚、富甲一方,但他从不在金钱上娇惯孩子,就连零用钱也算计得一清二楚。因为他深知富家子女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受欲望的摆布。

洛克菲勒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来发放零用钱:8岁起每周30美分,11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每周发放一次,保证定时定量。除此之外,他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账本,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支出明细都记录下来,每次发钱的时候他都会检查孩子们的账本。支出正当的人,下周的零花钱可以增加5美分,反之则减少。

此外,洛克菲勒还规定,孩子们帮助家长做家务的话,会获得额外的报酬,用来补贴自己的零花钱。例如,拍苍蝇、捉老鼠、清理草坪,都可以得到若干酬劳。孩子们很拥护父亲的政策,积极参与劳动,他们开动脑筋,勤于动手。二儿子纳尔逊(后来担任美国副总统)和三儿子劳伦斯(后来兴办新兴工业)一起主动承担了替全家人擦鞋的服务。这两个儿子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一起合伙养兔子,用以卖给医学研究所换取酬劳。孩子们都品尝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后来,儿女们纷纷长大,去外地上大学,洛克菲勒依然对他们的零花钱严格管理,规定他们的消费要与一般家庭的孩子持平,如有其他用途必须额外申请。他不愿意孩子任意挥霍,哪怕是一分钱。

享誉东南亚的“电信大亨”他信曾担任过泰国总理,他信的家境十分富裕。他信没有因为家境富有而放松过对子女的要求。

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在2004年高考刚刚结束后,就被父亲安排到曼谷的一家麦当劳打工。他信在女儿打工期间,特意到这家麦当劳来视察女儿的工作情况。就是那段时间,贝东丹成为东南亚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后,他信对此解释说:“我想让我的女儿有一段体验真实生活的经历,了解赚钱的不易。因为她出生在比较富有的家庭里,我想让她得到锻炼。赚钱不是主要目的,获取一些人生经历才是最主要的。”

显然,洛克菲勒和他信知道,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经历赚钱的艰辛,对于孩子适应社会、培养责任感和进取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远比金钱更让孩子受用不尽。

实际上,孩子是勤俭朴素还是好逸恶劳,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父母对待钱财、劳动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也造就了孩子的价值观。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即便再有钱,也不能一味地讲究物质生活,在孩子面前奢侈浪费。同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赚钱不易。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父母要有意让孩子体验劳动的滋味,经历了艰辛,才能有所收获。比如,可以像上面讲到的洛克菲勒那样,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务或者兼职,让孩子打扫卫生、送报、送牛奶等,赚取自己的零花钱。这样做目的不在于让孩子赚钱,而在于让孩子明白钱财来之不易,让孩子懂得珍惜。

此外,父母要教会孩子理财,教孩子学会积累,将手中的零用钱、压岁钱,按照计划使用,适当积累。教育孩子废物利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又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同时,教会孩子把握消费的分寸,让孩子懂得“量入为出”,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要乱花,要知道,任何合理消费都是建立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消费水平取决于支付能力。

当然,培养孩子勤俭朴素的作风,除了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金钱外,还要教育孩子热衷于“吃苦”。人生道路难免有坎坷波折。一个人如果只会享福,不会吃苦,那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古话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人想要成才,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那种事事依靠父母,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年纪轻轻,哪能吃什么苦呢?我们这里说的“吃苦”,其实就是让孩子参与劳动,做一些家务活。千万不要小看做家务对孩子的作用,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中能够体会生活的艰辛,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望,塑造坚韧不拔的品格。

理论要结合实践,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人们不断强调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家长真正做到让孩子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呢?须知,热爱劳动不是靠理论说教,而是靠孩子亲自劳动体验。父母要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让孩子自己动手穿衣、吃饭、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又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事实证明,孩子获取知识、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

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有书本知识的堆砌,没有实践活动的体会,那么,孩子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求知欲和进取心,长大以后,他们的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差,缺乏责任心,各方面也表现平平。相关研究表明:做家务多的儿童明显具备更强的独立性。这说明孩子的劳动习惯决定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实际上,一个在家娇生惯养的孩子,当他离开家的时候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孩子不能光靠抽象理论就能学会劳动,这期间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难的过程。然而,如果孩子经常参加劳动,那么他既能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能学会理解父母、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而变得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终日付出的辛劳,得不到孩子应有的感激、回报,的确很可怜。孩子之所以“忘恩负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从小让孩子参与劳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孩子既不懂得付出,也不知道收获得来不易,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不懂得感恩与回报。比如,孩子自己没有洗过衣服,就体会不到父母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即使大人们说几十、上百次,他仍旧不会注意。但凡他体验过洗衣服的劳累,他就会开始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研究表明,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他们由于缺乏劳动经验,不懂得知足常乐,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障碍,渐渐地,他们会变得好逸恶劳、狭隘虚荣。

家书点睛

父母不要对孩子“面面俱到”,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律,杜绝形成好吃懒做、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一旦孩子有“不良”行为出现,父母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规范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督促孩子承担家务劳动,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享受劳动的快乐,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