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柴静的沟通力
17406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铁杆粉丝的眼里,柴静是女神;在文艺青年眼中,柴静就如当代林徽因;而在新闻系学生眼里,柴静是人生偶像;在采访对象眼里,柴静是CCTV大牌主持人……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岁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专业;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提到柴静,不少人最先想起的可能是那句——“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继而又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然而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她本人在《北京:“非典”阻击战》等专题节目中,无所畏惧,坚持为观众跟进播报“非典”实况的情景。镜头之下的柴静,总是一副淡定从容的样子,声音柔和,矜持而又冷静。有时候话可能并不是很多,亦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达,但是每每从她口中说出的话,却总是犀利而不失温情。

她总能用最精简、真实的声音将新闻语言贴近于事实,以最淳朴自然的播报方式缓缓进入每一个听众的心。她喜好素妆出镜,喜欢短发,喜欢系围巾,一副清秀邻家女孩的模样时常让被采访者心生好感,而其优雅知性的谈吐,也尽显其大女人成熟的一面。

或许在央视那个人才济济的新闻大楼中,拥有与柴静相同口才的姑娘有很多,比柴静漂亮的主持人也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如她一样,能够将心贴近于新闻当中的“人”,能够控制谈话内容,准确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对方无话可说的人却很少。似乎在每一次与采访者的对话中,柴静总能找到“动情点”引人共鸣,有时即便面对一些难以直面表述的观点,她也总能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掌握谈话之间的火候。

人们喜欢柴静,不仅是因为这个瘦弱的山西姑娘优雅、淡然、沉静、拥有良好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在节目中的每一次对话,每一番真切而又犀利的演说,常常打动人心。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央视名主持白岩松曾经说过:“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而柴静在自己的书中也曾经提及过这句话,或多或少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在适应期时的所有心酸。然而正是这段艰辛的磨练,才让我们现今看到了一个更加专业、成熟、稳重的新闻播报人。

如今的柴静,有了自成一体的口才风格。面对强权与黑暗,她刚柔并进,犀利而又果断,让对方在罪恶面前哑口无言;面对普通民众与弱小势力,她平易近人,真诚友善,让对方放下防备的同时,能够真正的将心声全盘托出,亲切愉快地交谈。

例如在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等新闻事件时,柴静总能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当然,柴静亦有温情的时候。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去现场,并没有做现场抢救的报道,也没有做救死扶伤的呼吁,而是把自己投入到群众中,在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中,和灾民一起生活。在《杨柳坪的七日》访谈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但是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了脸颊。

柴静曾经说过:“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

本书向各位读者提供了柴静在新闻采访中高超而富有技巧的说话沟通之道,同时从多方面,多角度,结合柴静新闻播报中的具体个案,与读者深入浅出地共同探讨锻炼口才的有效途径。希望可以借此帮助广大读者找准沟通之道,去创造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