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成就自己先培养习惯
1785000000009

第9章 谨慎说话,把握好说话的尺度和方式(2)

信口雌黄、刚愎自用、自吹自擂是社交过程中的一大禁忌,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就更不用说是交朋友了。

说话时要注意三思而后说,不能信口开河、自吹自擂。否则会影响自我的形象,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张晓宁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销售人员,由于运气好,取得了一些小成就,老板因此给他加了薪、升了官。可是,他的同事关系却非常差,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合作。原因是他过于自大、骄横,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有一次,一位同事向他求教销售技巧,他张嘴便说:“你怎么就这么笨啊!来公司都快一年了,还只是个小小的销售人员。你看我,早已经被提升了。”同事听后很是气愤,但他压住了怒火,好心劝导张晓宁说:“你不能这样说话,没有人愿意听你说教,如果你与客户也这样说话,那么你的前途也就到头了。”张晓宁不屑一顾地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是不是嫉妒我啊!”同事见状离开了。后来,同事们都知道了张晓宁的这一毛病,没有人愿意搭理他。后因和同事关系太差,不久,张晓宁就向公司领导上交了辞职信。

无论是与同事交谈、出席社交场合还是与亲人交谈,都要注意一些谈话禁忌,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更好,别人更容易接受。千万不要像张晓宁那样,到头来只能是自食恶果。因此,在与人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揭别人的隐私,不做无谓的争辩

很随便地把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揭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损害别人的声望,而且还会将自己卑劣的人格表现得一览无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自己知道的那部分未必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可靠,所以不要到处宣扬。否则,很可能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到那时再后悔,就已晚矣。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纷繁琐事是在所难免的,不值得板起脸与别人争论不休。如果自己偏偏是那种喜欢争辩的人,那么你的精力和时间会显得很不值钱,更不要说对人际关系的损害程度了。

为了一些小事争论,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坏处不少,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影响了个人形象;使自己养成挑剔的恶习;会使自己变得骄傲自大;会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百害而无一利。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单单为刁难对方,逞一时之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如果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尊严,就绝对不可以刺伤别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别人尊敬你,必须先尊敬别人。”

(2)不用强硬语气给别人纠错

一个人在做错事或做了一件吃亏的事时,能否纠正,关键在于这件事是否是从自己口里说出来的。如果自己心甘情愿将过错说出来,说明这一错误很可能得以改正;倘若是由别人指出来的,那么在被人指出的情况下,当事人很可能为自己的过错做出种种辩护。

纠正别人的错误时,要讲究方法:

第一,要持同情的态度。因为这样做,不会吹毛求疵,同时对别人的过错予以谅解,从而培养自己的大度胸怀。

还要注意的是,说话要用一种温和的语气。“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样具有刺激性意味的字眼最好不要用,因为听者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用一种温和态度来对待,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啰唆不绝,这样不但会使对方陷于窘境、难堪,而且还会造成僵局。

第二,想要改变对方的主张,最好能设法将自己的想法移植给对方,使对方觉得是自己修正了原有想法,而不是由别人指出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人,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使他有知过而改的想法,严厉责备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纠正对方的时候,有些人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这样效果不但不佳,相反还会得罪一些人,所以最好是用征询式的语气。

(3)不要说自夸性的话

千万不要自吹自擂,与其自夸,倒不如谦逊。也许自认为了不起的事,别人可能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好夸大自己的人,间接为拓展人际关系制造了障碍。别人表面上对你恭恭敬敬,背地里会指责你不会说话。当取得某些成绩时,与其用自夸性语言往自己脸上贴金,倒不如让别人说出赞赏性的话。

总而言之,说话前要仔细掂量,要三思而后说。使得双方的交谈比较顺利、愉悦,留下好印象。要想成就自己就必须注意说话的诸多问题。

5、话不要说得太满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大凡社交老手,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只说三分话,剩下的七分留给自己欣赏,这才是最明智的处世之道。

说话不能太满,要给自己留回旋余地,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烦恼和难堪。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他能谨记“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正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与谈话者关系较浅,却与之深谈,会显得自己没有修养;如果所说的话涉及对方的利益,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自己的冒失;如果你的话题是关于评论社会的,可是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立场,偏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同样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逢人只需说三分话,是指有些话题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它与“事无不可对人言”有没有冲突呢?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竹筒倒豆子”,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则另当别论,但他们只说三分话的本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自己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暗示别人,看看别人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说了三分真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作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如何才能说出别人爱听的话,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适时地探测别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这才是说话的最高境界。

6、好话不花钱,多说谦辞敬语

很多人认为说客套话是一种不良习惯,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可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说客套话已成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要养成说客套话的习惯,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人们心目中,应酬、寒暄、客套是虚伪的表现,因此就大加排斥。殊不知,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不讲客套、寒暄是行不通的。并且客套话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更何况寒暄、客套并非虚伪,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礼貌,也是人人都应养成的习惯。

其实,与人交往客套话会使对方产生被敬尊的满足感。下面说一些简单的习惯用语作为参考:

(1)谦称自己

封建社会中常用“鄙人”、“小人”、“仆”、“臣”、“在下”、“妾身”等自称以示谦逊,如今时代变了,现在已不在用,但仍然有谦称“小侄”、“小弟”、“学生”、“部下”、“门下”、“弟子”等。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说话时,也有习惯用的谦称。比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母亲为“家母”、“家慈”;称自己的兄、姐为“家兄”、“家姐”;称自己弟、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内子”、“内助”;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等等。

(2)尊称对方

除了称对方为“您”以外,还可以称对方为“先生”、“老伯”、“伯父”、“伯母”、“阿姨”、“大哥”、“大姐”、“兄弟”等。对晚辈,也可以称“贤侄”、“贤婿”等。在谈话中,遇到与对方关系密切的人,同样以习惯的尊称,例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称对方父子俩为“贤娇梓”,称对方兄弟俩为“贤昆仲”,称对方的学生为“高足”、“贤门生”等。

(3)使用敬词

除了通常使用的“请”、“谢谢”以外,在言谈中,还有丰富的谦敬语可供选用。例如:求人释疑说“请问”,请人指教说“赐教”,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年龄说“贵庚”、“青春几许”,托人办事说“拜托”,对别人的看法、见解表示称赞说“高见”,欢迎人家作客说“恭候光临”、“恭候大驾”,自己的举动涉及到对方时则可说“奉陪”、“奉送”、“奉告’、“奉劝”,请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说“雅正”、“斧正”等。

(4)使用客气话。

客气话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常用的除“对不起”、“请原谅”、“请多关照”以外,在答谢对方帮忙办事时要说:“有劳了”、“难为您了”、“让您费心了”、“不好意思,让您破费了”;在请人给予方便时说“借光”,在请人原谅时说“包涵”,在因故不能陪伴别人时说“失陪”,在发觉自己的礼貌不周时说“失敬”,分别时劝告主人不要再送行说“留步”,表示对初会者神交已久说“久仰”,与朋友多时不见说“久违”等。

希望人们平时与人相处能正确地对待交际中的客套,适当地运用客套,相信一定会使你大有收获。

与人交往,不但要养成说客套话的习惯,还要善于听对方的弦外之音,领会它传达的言外之意,这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术。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须多言直语,就会让你心里明明白白;许多人都习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无论说话之人是不是故意暗藏玄机,听话者必须搞清楚他的真实意图,方能应对恰当。

由于社会在不断地变化、进步,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以往那些与人相处的旧习惯已经落伍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新习惯,新方法。为了能跟上时代脚步,人们必须弃旧立新,学习新习惯、新方法,训练出会说客套话、会应酬的行为习惯。

7、实话巧说,坏话好说

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是避免不了的,说话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开诚布公、实话实说。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等,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因此,实话是要说的,却应该巧说。

实话巧说,坏话好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那么,该如何才能把实话巧妙地表达出来呢?怎样才能既让人听了顺耳,又能使人欣然接受呢?在这里介绍几点。

第一,由此及彼心知肚明。

两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或者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

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样能避免一些麻烦。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冯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老冯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冯,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冯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冯的“弦外之音”,忙说:“老冯,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老冯把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不仅没因直接反对老丁,而伤了和气,并且还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很是高明!

第二,抓心理达目的

抓心理达目的的言外之意,是要告诉人们,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洞察对方心理,在掌握对方想法的同时对症下药,采用一些技巧,与对方进行交谈。

一位穿着华贵的妇女走进时装店,对一套时装很感兴趣,但又觉得价格昂贵,犹豫不决。这时,一位营业员走过来对她说,某某女部长刚才也看好了这套时装,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件时装有点贵,刚刚离开。于是这位夫人当即买下了这套时装。这位营业员能让这位夫人买下时装,是因为她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位夫人“自己所见与部长略同”和“部长嫌贵没买,她要与部长攀比”的心理,巧妙地达到了让夫人买下时装的目的。

第三,藏而不露巧表达

运用多义词,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因为林肯早就了解到该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朋友一惊道:“什么!你未免太严厉了吧,‘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四十岁,就应该对他那副‘长相’负责了。”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很显然,林肯所说的“长相”,和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歧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实话巧说,坏话好说,是讲话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一境界,即使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能轻松应付;即便是再难处理的问题,在他手里也是小事一桩。

8、让别人先说,自己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