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
1794300000029

第29章 弯腰衡量权重(3)

里根使他的设想成为现实计划的第一步,是竭尽全力物色恰当的人员来辅助他。他曾对美国《幸福》杂志记者说:“让那些你能够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边工作,授予他们权力,只要你制定的政策在得到执行就不要去干涉。”他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设想,但也经常地、手段巧妙地作出妥协,避免纠缠枝节问题。

里根之所以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就在于他深谙领导办事之要义。正如尼克松指出的,“领导代表未来,代表方向”,而“管理只代表今天,代表过程”。“领导者不仅要正确决定什么是应该干的事,而且还要说服他人去干这件事”。可见,领导者办事应当管而且必须亲自管的是决策和推动他人去实施决策,而不是在办事上事必躬亲。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即高度发展的生产社会化、科学一体化,使领导者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决策目标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变化迅速;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量大而多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新颖性、模糊性、随机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更敏锐的统率全局的能力,来制定出未来战略性的决策目标,至于决策的实施,则应放手由下属即执行人员去具体执行,因为“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美国管理学家H·米勒语)。而当好“指路人”的关键就在于集中精力办大事,大事精明,方向才能明确。

领导者需要集中精力办的大事是决策的制定和推动决策的实施。而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事务性的日常活动、操作性的规章程序等等,只要不是与组织的大政方针直接相关的一切事情,对领导者而言都是“琐事”,都应尽量避免亲自处理、亲自裁决,不能因琐事而干扰领导者对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决策。同时,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取得预期效果,发布推动决策执行的指令、学习、调查和思考,也是领导者必须躬亲的大事。

领导应该把所有不一定非要由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给部下和参谋部去做。领导应当处理那些常常引起他个人注意的问题,但是他在这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总是不够用。

当然,不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并不是说不注意细节。作为一个领导应该事事都了解,但他又不能对什么事都去研究、都去解决。领导不应因为关心小事而忽视了重大事情。工作组织得好,就能使领导做到这一点。

8.刘秀柔胜绝学: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成功

弯腰的另一种含义就是柔的哲学,柔能克刚,静能制动,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命题。

老子在《道德经》说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思想不但有助于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采取宽容灵活的态度,变弱为强,化害为利,而且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更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可以说,凡是出现过盛世的王朝,都有过这样一段奉行“柔道”的过程,求安静,不更张,与民休息,国力日强。汉朝建立之初,推行黄老之治,休养生息,最终促成了“文景之治”,就是典范。

在所有的开国帝王中,刘秀可以说是靠“柔道”夺得天下的。

对于打天下的人来说,固然离不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离不开果敢决断、勇进不疑,也离不开宽容的心态、从容的应对,离不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本领。势力弱小的时候,不可好高骛远,而应当谦逊守雌,静观待变;势力强大的时候,不可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而应当居安思危,厚德容物。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所说的柔胜强的精神。

在所有的开国帝王中,刘秀可以说纯粹是靠“柔道”取得成功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引起天下大乱,称王称帝者此起彼伏。而刘秀很快就把他们平定下去,统一天下,从此天下平定,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做到这一点,绝不能仅靠武力的威迫,更需要高明的安抚之策、吸纳之方。他虽然有征服天下之志,却能冷眼静观,不出风头,不求虚名;危机来临,他从容应对,谈笑自若,以不变应万变;他是马上皇帝,却不迷信武力,非迫不得已,绝不妄动刀兵;建国之后,他注意平衡各方面利益,让大家都能得到好处,因此创造了一个安定繁荣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他推行“柔道”的表现。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刘秀最为敬服。他在《读通鉴论》中评论道:“微窥其所以制胜而荡平之者,岂有他哉?以静制动,以道制权,以谋制力,以缓制猝,以宽制猛而已。帝之言曰:‘吾治天下以柔道行之。’非徒治天下也,其取天下也,亦是而已矣。柔者非弱之谓也,反本自治,顺人心以不犯阴阳之忌也。”认为刘秀不但治天下靠柔,打天下也是靠柔,主要的措施是以静制动、以道制权、以谋制力、以缓制猝、以宽制猛。

9.檎是目的,纵是手段

老子《道德经》有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意思是说,要想收敛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废弃它,必须先要交好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予它。

所谓欲擒故纵,“擒”是目的,“纵”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说,“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有目的地放松一步,以防敌人狗急跳墙,做垂死挣扎。这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穷寇勿追”的意思,也是征服人心、扩大战果的重要韬略。“欲擒故纵”的谋略原理在职场生存中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欲擒故纵”之计用于仕途的设计,则体现为能够正确处理投入与获取的辩证关系。必要的时候,舍得付出,广施于人,定有所获。

春秋时,宋公子鲍就是以“欲擒故纵”之计,用“厚施收买人心”,最后取得王位的。

宋公子鲍,一直韬光养晦,广纳人心,散尽家财,周济贫民。宋昭公七年,宋国遭遇自然灾害,举国闹粮荒。宋昭公不量国事,终日纵横宫中。公子鲍就把家里的粮仓打开,给天下百姓放粮。公子鲍比商人做得还周到细致,他尊老敬贤,凡国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按月发给粮食衣物,简直有共产主义的味道;他还不断派人到一些老者、贤者、有功之人的家中去慰问,还要给被慰问者带去生活所需。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收养在门下,厚养宽待。宗族亲属,不论远近,凡有红白喜事,其费用全由他出。

第二年,灾情未解,但公子鲍家里的粮食已经分光了,他又找到与他有感情纠葛的襄夫人,到襄夫人那里借粮借钱,帮助苍生。就这样,公子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举国上下无不念其大仁大义,都明里暗里愿助他成为一国之君。

看来这种欲得先予的战略,对于笼络民心,真是极好的招法。连那位老太太襄夫人都不再支持她的孙子宋昭公,主动要帮助公子鲍除掉昭公。

那天昭公要出去打猎,襄夫人就密告公子鲍,让他乘昭公打猎出宫门之际,将其杀害。公子鲍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没必要再继续掩饰自己的目的,就让自己的手下干将在军中作动员:“国母襄夫人有命,今日要扶立公子鲍为国君。我们要同舟共济,共同起来讨伐无道昏君,共同拥戴有道明主!”

有公子鲍长时间的厚恩广济,军中老小都对公子鲍敬仰已久,恨不得早日扶持其主理国政。就连老百姓听到公子鲍要夺取王位,也是无不云集影从,极力响应。

待昭公刚一出王宫,众人就将其团团围住,昭公已插翅难逃。杀掉了昭公,公子鲍的身边亲侍合班启奏襄夫人:“公子鲍仁厚得民,宜嗣大位。”于是,大家便拥立公子鲍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宋文公。

正所谓养猪是为了吃肉,所以在杀猪之前,要千方百计地把猪养肥。舍不得精饲料,养不出肥膘猪。急于杀猪,则其肉必瘦。养肥了再杀需要忍耐的功夫。

捧杀犹如吹气球,等到气球吹得足够大时再扎破它,才会发出震耳的声响。在爆炸声中,被捧杀的对象身败名裂。历史上许多“笑面虎”对付地位高、权势大的政敌多用此法。

欲擒故纵,是矛盾的统一。欲擒不得,方借助于“纵”,倘若手到擒来,也不必劳神费力地“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