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故事
1803700000035

第35章 耶稣的新思想

耶稣拿起一条鞭子把圣殿院子里叫嚷的商人、屠夫和牲口全部赶出了圣殿。

耶稣同伙伴们一道,从迦拿来到了迦百农。那是在加利利海北岸建立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小村子。

村里有着彼得的家和安得烈的家。彼得和安得烈都是靠打鱼为生的。耶稣为了探索上帝的圣灵和人的心灵,开始了他伟大的人生旅程。彼得和安得烈为了能成为耶稣的信徒而情愿放弃了工作。

在迦百农他们停留了几个星期,然后决定到耶路撒冷去。

这样做是出于两种考虑。

首先一,逾越节快来临了,每个仁慈的犹太人都有义务到圣殿周围守候这神圣的节日。

其次,这样做就能使耶稣了解首都的人们对他的看法。

纯粹的耶路撒冷人虽然公开敌视加利利人(因为耶路撒冷人认为加利利人没有信仰者应有的那种虔诚,这是古时候犹大和以色列之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果),但加利利人的确为人憨实,愿意接受新的主见。

也许他们有时表面不太热情,但也可以算得上是彬彬有礼。另外,法利赛人统治下的耶路撒冷是古老的宗教信仰者的大城堡,在这里,人们普遍认为不容异说,对异教徒绝不姑息。

耶稣很快地到了耶路撒冷。但是,当他还没来得及宣讲他的教义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事,逼迫他不得不以比来耶路撒冷时更快的速度迅速离开这个地方。

最早,人们在祭奠自己的信仰的神灵时,在祭台上是用俘虏来做牺牲。

随后,当人们变得逐渐文明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改用牛羊来祭祀神灵了。

在耶稣诞生后的岁月里,犹太人仍然用牲畜祭祀自己的圣父。

富裕的人买了一头牛,把牛肉和牛油在祭祀的圣坛上焚烧,把剩余可食用的部分留给了祭司。

没有钱的贫民,就买一只羊;如果更穷,就只好买一对鸽子,把鸽子的脖子残忍地割成两段。他们深信这种毫无意义的屠宰方式会使上帝感到喜悦。事实上,也就是这同一个上帝,以他无比的爱,不久前刚刚创造了那些无比可爱的禽畜。

那时,很多犹太人都住在国外(因为他们始终不愿意离开亚历山大和大马士革的舒适环境而到耶路撒冷的那些阴暗杂乱的地方。这些人中仅在埃及居住的就有五十多万),因此就有必要替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没有带来自己牲口而来到基德隆的一部分人准备更多的祭品。

很久很久以前,在圣殿落成以后,那些无辜被屠宰的牛和羊就在圣殿大门外的街上买卖。后来,为了许多顾客的方便,卖牛羊的商贩就把牲口赶到圣殿的院子内部去出售。货币兑换商就跟着他们后面一起进去,坐在木架子后面,替人们把巴比伦的金币兑换成希伯来的银币,把希腊的科林斯银币兑换成犹太人的货币。

这些友善的商人对上帝并没有任何敌意,他们根本没有觉察到这一点。这仅仅是在无意识的信仰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

但是对于刚刚从静谥的加利利山谷来的耶稣来说,他所关心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商货。他认为,哞哞叫着的牛和大声喊叫着的货币兑换商同时出现在圣殿的院子里,是一种对神明的亵渎。上帝的圣殿竟然成为一个高声叫卖的市场,这种亵渎神明的行为当然要严加惩处。

戏剧性的场面立刻出现了:耶稣手里拿着鞭子(院子里有许多鞭子),把院子里全部的人都赶出了圣殿。那些可怜的牲口也跟着它们的主人慌乱地跑了出去,于是耶和华的圣殿耻辱就这样被耶稣洗雪了。

一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家伙,赶紧跑过高低不平的石子路,来到出事的地点想看个究竟。

有许多人认为耶稣并没有错。他们一致认为,把圣殿当作牛棚是恶意的亵渎神明行为。

但是还有一些人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在靠近圣所附近的地方吵吵闹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从一个陌生的地方来的陌生男子,有什么权利插手我们内部的事情,并且制造了混乱,以致于可怜的货币商还要到处寻找丢失的钱币呢?

还有一些人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有一位公会的成员,名叫尼科提麦斯的,是一个保守的法利赛派。

他觉得不便公开会见刚才在圣殿上制造混乱的那个陌生的人,但他倒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

他派人去转告耶稣,要他傍晚时分到自己家中。

耶稣接受了邀请,于是尼科提麦斯就同他谈了起来。这位法利赛人听了耶稣的话,就确信耶稣的行为即使有失体面,也完全是恳切的。他所听到的关于耶稣在加利利的一些踪迹,更增强了他的这种想法。由于他非常爱护这个拿撒勒人,所以就劝耶稣立即离开这个城市。

王宫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这种行径是很关注的,而且牲口贩子和货币兑换商也一定会促使人们反对一个态度如此生硬的先知,这个先知不愿单纯地讲道,而是更乐于实际行动。

这样,耶稣从此就离开了耶路撒冷,与他的朋友们一道,取道撒马利亚回加利利去。

撒马利亚这个不幸的地区,正如我们以前已经告诉过你们的一样,它具有(或者倒不如说是不足以具有)一个不信神的策源地这样一个非常糟糕的、完全与理不附的名声。

几百年以前,这地方是古老的以色列王国的一支。以色列王国没落后,当地居民被搬迁到亚述去,他们把撒马利亚的荒芜的山庄和土地给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来的移民。这些移民与当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部分犹太人形成了一个叫撒马利坦人的新的民族。

在真正的犹太人看来,住在这个地区的人真是卑贱到难以用词句来表达的地步。因此,每当一个犹太人有必要到大马士革或该撒利亚腓立比去旅游而路过撒马利亚时,他就会鞭打驴子快跑,除非万般无奈,否则绝对不可以与当地居民交往。

耶稣的朋友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严守摩西约法,他们的看法完全和一般人的偏见一样,把那里的居民看做是“下贱的撒马利坦人”。

他们该补一堂课啦。

耶稣不仅在半路上休息,而且也的确态度友善地同几个撒马利坦人交谈。有一回耶稣竟然坐在一井口边向撒马利坦打水的妇女阐述自己的思想。

当耶稣的门徒走过来听他讲道的时候,他们发觉,这个“撒马利坦人”与那些自以为是的犹太人相比,更理解他们的导师的话。

这是他们头一遭听到他们的导师讲的关于四海之内人人平等的教义。这也是新教义的先知者耶稣开创这一事业的一个开始。

他所采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时他给门徒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

但他很少对人们板着面孔讲道。他只要说一句话或做一点暗示就完全可以把他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

正像在其他领域一样,耶稣在这方面是一个天生的善导者。由于他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他理解人的内心世界,能对许多内心无助的人予以帮助。

有史以来,经常有人能对一些病人“妙手回春”,但他们既不能治外伤骨折,也不能靠点头制止瘟疫。不过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普遍认为意念对疾病能起很大作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身上有疾病,就的确会感到某处不舒服。如果有人使我们相信由于外行的诊断错误,那么病痛就会很快消失。

有意思的是,这种天资经常被赐给一些善良、纯朴的人,他们能得到病人的信赖,给病人治好病,虽然他们根本不了解医术。

耶稣本性纯朴得使人喜爱,为人又极为诚实,这就使人们对他产生敬仰之心,因此他必然就能帮助那些感到自己受着病痛的折磨而来寻找健康。

当这个年轻的拿撒勒人(不论他们盲目地把他当作先知、救世主或其他什么人)能使人们暂时解脱病痛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远近的男女老少都来向他祈求,使他们恢复原本属于自己的健康的人。

传说(它尽量使一个美好的故事编得更好些)硬是把耶稣第二次经过加利利的行迹,演化成为一个神医包医百病的神奇记录。

第一件是,在回到迦百农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富翁的孩子,当地的医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回天之术,耶稣却把他从死神那里挽救回来。

第二件是,彼得的岳母正发高烧,耶稣使其片刻问就完全康复,居然还亲自下厨房给客人准备了一顿饭,非常热情地招待了客人。

此后,前来求医的病人就可谓络绎不绝。有些人觉得自己成了跛子,只能让亲友用担架抬到耶稣那里;有些人多年来一直患着莫名其妙的毛病;还有千奇百怪的神经过敏的病人,他们只要听到一句使他们消除疑虑的话,就能使他们的病立刻好。

不管其中有些传说的真实情况如何,这些传说在加利利的确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且很快在耶路撒冷传开了。

但这并不能使法利赛派所有的人感到满意。他们见耶稣为他们同族的人治愈病人当然感到满意,但是他们认为耶稣走得太远了,因为同族人和异族人对于耶稣来说并不存在着什么差异。耶稣治愈了一个罗马官员的仆人,一个母亲是希腊人的女孩,为一个(偏偏)说是在安息日病了的老妇人解除病痛,还允许麻风病人触摸耶稣的衣角,因为他们在绝望中认为,这样做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同时,耶稣还愿意收罗马人雇用的、派驻在迦百农的一个税务员为门徒,这件事在法利赛派看来是无法忍受的。这简直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事业的不忠。有些善良的人把法利赛派的不满告诉了耶稣。

耶稣虽然觉得法利赛派的初衷并不坏,却认为自己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事。

在耶稣看来,不论是男是女,是税务员、政治家、圣人或罪人,都应平等对待。

他心里所承认和认可的只是所有人共有的人性。

耶稣生活在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年代,他是一个心胸豁达的犹太人。耶稣绝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倡导者,而是一个胸怀广阔世界的人。

耶稣不会改变他的立场。他把这些门徒全都收了下来,而且把他们都带到一个使法利赛派反感的官员家里共进晚餐,似乎坐在一个罗马雇员的不体面的饭桌旁还很荣耀似的。

法利赛派知道这件事后,没有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

但是他们都已打定主意并公开宣称,只要耶稣再敢到他们所管辖的地区来,他们便将采取行动。后来耶稣回到耶路撒冷守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逾越节时,就有一些人决心暗中采取敌对措施来对付他,因为这些人感到,这个神秘莫测的先知的理想一旦得以展现,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从此就会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