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故事
1803700000036

第36章 耶稣传道

耶稣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新约·马太福音》

任何传道都必须在陌生甚至危险的地方开始与进行。

“传道”的意思是:把“道”传给还没得道的人。而还没得道的人是愚昧的、混乱的、危险的。传道者与他所传的道时刻面临着被无道者一起消灭的危险。

耶稣在第二次访问耶路撒冷时,甚至尚未到达圣殿,就同耶路撒冷当局公开发生冲突。

事情是这样引起的:耶稣来到羊门外的毕士大水池时,听到有人在大声喊叫,向他求救。这个可怜的人已经跛了三十多年。他像其他人一样,已经听说耶稣在加利利为人神奇地治愈疾病的事,于是他也希望耶稣能治好他的病。

耶稣看了看他,然后对他说,你的腿好着呢,赶快卷起铺盖回家去吧。

那人听了,很是高兴,就打点行李上路了,但是他忘记那天是安息日,在安息日随身携带这么多东西,哪怕是衣服上别上一枚多余的别针,都是法利赛派的法律所不允许的。

那人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能走路了,真是兴奋极了,就立刻跑到圣殿,想去感谢耶和华。

但有人把这事报告给了法利赛派。法利赛派表示,违反圣律就得挨罚,于是就把那可怜的跛子(这时他已经有两条健康的腿了)拦住,告诉他说,在安息日背行李是违反惯例和触犯法律的,所以他应该受到惩罚。

但是,当时那人太高兴了,当然说话就毫无顾忌。

他这样回答道:“治好我的病的那个人要我背上行李回家的,我是照他说的去做的。”

于是他因为诚实,没有遭到更多留难就走了,但法利赛派怒火中烧。他们非常明白这样一点,那就是,除非立刻就制止这类事件发生,否则天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怪事情发生哩。

于是,他们怂恿公会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为了谨慎从事,公会的成员们决定先对这事进行调查。他们责令耶稣前去公会亲自向他们说清楚这件事。耶稣心甘情愿地去了,而且耐心地听了他的敌人对他的指控。接着,耶稣表态说,不管是否犯法,他并不想由于恰巧是一周之中这特殊的一天就不做好事。

这简直就是公开蔑视当局。

但是公会深知这个曾经做过木匠的人广受人们尊敬,于是认为这一次最好还是放他走,以待下次机会,使他们更有理由对他提起控告。

他们显然已经懂得,要除掉耶稣,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么容易。他们根本无法逗他发火。他对那些憎恨他的人从不表示气愤。他安然跨过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得山穷水尽,他就讲一个小故事,使听众都能转而支持他。

公会当然为此头痛不已。当然,他们可以把这事提交给国王。但是他们的国王(其称号很不固定)在听取总督的意见之前,是不会采取行动的。而向一个罗马人解释,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彼拉多对那些因为宗教事务不满而到他那里去诉说的人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一点也不同情。

在这件事来说,他的态度一定会一如既往。他一定会答应密切注意这件事。然后,过了几个月,他就会提出一个官方结论,说耶稣并没有触犯罗马的法律。下一步,他就会让法庭不受理这个案件,于是一切就会不了了之,而耶稣的威望反而会由于他被宣告无罪而大大地提高。

所以,只能用适当的方法去和希律交涉,并要他保守秘密,因为惟有希律是可以提供补救和复仇的希望的。尽管希律王与公会不和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是这时已无暇顾及去清算陈年老账了。

公会就将原本准备消灭希律的斧头收起,谦恭地到王宫去,对希律王诉说一大串对一个叫耶稣的人的不满,说什么耶稣自封先知,宣讲煽动性教义,这种教义将扰乱古老的神权政体,对国家安全来说,耶稣正像有些人称之为施洗者的约翰一样是个极其危险的家伙,所幸约翰已经不可能活过来再惹麻烦了。

希律多疑的性格很像他的父亲老希律王,所以他对他们的话频频点头。

正当当局派人去逮捕耶稣的时候,耶稣却失去了踪影。原来他离开这个城市,身后还有越来越多的门徒跟着他。他缓步绕道走回加利利去,他觉得在加利利比在犹大更加自由自在。

照理说,他的事业已经快到顶峰。广大群众都已经相信他是真正的救世主。只要耶稣愿意领导他们,他们就会向耶路撒冷进军,或者为此而去跟整个罗马军队交战。

但是,这离耶稣的理想太远了。

他没有个人野心,这使他的追随者们感到遗憾。

他既不贪图荣华富贵,也对那种想成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庸俗愿望不屑一顾。

他希望人们抛开尘世间的短暂欲望,而去寻找使人们在爱、宽厚和同情中团结起来的那种精神。

有些人把他仅仅看做是旧王室的另一个代表,对此,耶稣不能容忍,他只有“神”的思想,没有“王”的思想。

耶稣否认自己是救世主,他再三而且尽可能地公开表示,他对自己的生命、他个人的幸福和舒适都不在乎,他最最关心的是他的理想,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仁慈的上帝的博大之爱。

耶稣并不重复讲述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启示的那些严苛的戒律,而是向在阳光灿烂的加利利山坡上听他讲道的群众说,他所讲的上帝是既不分种族、也不论信条的一个慈爱的圣灵。他不是具体地规劝他的朋友如何节约、发财,而是劝告他们说,储藏在守财奴的柜子里的钱财(聪明的窃贼是很容易从柜子里偷到这些钱财的)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他要求他们使自己的心灵永远成为善行和崇高思想的牧场。

最后。他在一次有名的“山上宝训”中总结了他全部的人生哲理,我在这里把其中最值得颂扬的部分复述一遍: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耶稣传下一段短短的祈祷辞,作为人们在坎坷人生中每天的心灵指南。这段祈祷辞至今千百万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耶稣创立了有关生与死的一种新的哲学总纲,这种哲学迥异于法利赛派既狭隘又陈旧的信念。这之后,耶稣就请当时已经成为他的忠实可靠的同伴的十二个人跟随他,借此向全世界表明,他已经与那些陈旧的犹太人的偏见彻底决裂,这种偏见已经使犹太民族成为其他所有民族共同的敌人。

耶稣离开加利利到腓尼基去访问。后来他又回到故乡,然后又渡过约旦河,从容地进入“十城”,也就是希腊人(他们占当地人口的大多数)叫做德卡波利斯的地方。他在那里治好了异教徒中的几个患麻风病的人,使当地人对他万分钦佩与感激。

从那以后,耶稣在讲道时就开始用那些简单的故事来讲解,这些故事对前来听他讲道的人的思想影响非常大,至今已经成为欧洲各国语言宝库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要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复述一遍这些故事,那就毫无必要了。

正如我在前面反复说过的那样,我无意写一本《圣经》的新版本。

我只是在写一本书的纲要,这本书(尤其是前面部分)对我们这时代中忙忙碌碌的读者来说,难免会使人感到有点太过复杂了。

而那些福音书倒是既精练又短小。即使最最忙碌的人也是能挤时间读福音书的。

幸而,这些福音书已经由一些精通语言的学者译成英文。17世纪以来已经有好几次试图以现代语言译述古代的希腊思想。这些试图都很令人失望。没有一次尝试能取代根据詹姆斯国王的敕令译成的《圣经》。它像三个世纪前一样,至今仍然被公众认为是最出色的作品。

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使人产生读原著的愿望,使更多的人愿意研究那些明哲的比喻,领悟所有导师中这位最伟大的导师的真知灼见,那么我就算没有白费工夫。而这的确也就是我努力想要达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