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上)
18046200000008

第8章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建立师德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1)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二是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三是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境界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指高校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高校教师与他人、高校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教师劳动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之一;

②教师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调控机制;

③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④教师劳动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维护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因素;

⑤教师劳动产品的特殊性赋予了教师职业活动特殊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特殊的社会价值。

(3)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一般社会公共道德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本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能力,并促进身体的心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完善和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安于清贫,乐道于教育,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和浇灌。在充分肯定青年体育教师主流的同时,我们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同时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职业道德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素质方面

很多高校青年教师缺少勤业、精业精神,得过且过现象较为普遍。受功利主义左右,加之一些学校内部管理监督不严,职业道德教育和措施不力,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好,有时甚至起到消极的影响示范作用,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二是缺乏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三是缺乏严格要求的精业精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在具体工作上,有的不按教学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讲义,难以保证上课质量;有的停留或满足于一般陈旧知识内容的传授,无心探索和介绍新的科技成果,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攻关;有的单纯教书,不重育人,忽视或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有的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为人师表,影响了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虽然这些现象在青年体育教师中不是普遍现象,但反映出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却有普遍性,由此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2)道德素质方面

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人格魅力以及言行举止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学生人格、品德、养成习惯等都起着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淡薄,随波逐流,不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等同于社会上的普通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的青年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潜心于学术,不讲学术道德;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有的青年教师工作中不愿意承担责任,自我感觉良好。

(3)专业素质方面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应该是富有朝气的,且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打破常规。但是个别的青年体育教师却十分缺乏这种精神,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敷衍塞责,不求质量,创新意识缺乏或缺失,更无法谈起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了;有些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工作浮躁;有些青年体育教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的惯性号隋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更新知识,在科研上难以突破传统,不能对旧的东西提出挑战和变革,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身的原因

由于现在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大都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没有遇到过多大挫折。8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又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中,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他们缺乏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愿意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减弱。一些青年教师未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角度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片面地认为只要自己不犯大错误,职业道德修养高低无所谓。

客观来讲,有些青年教师虽然步入教师行业,但其思想仍处在学生时代,不能以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一些青年教师的个人道德、价值观念、奉献精神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关键时候不能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老师,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老师,导致道德失范。

(2)社会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人的思想道德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高校现在的青年教师大都出生在文革命时期,成长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①在人才培养中“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日益明显,对教师是惟学术是举,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②在人才使用中只重学历和文凭、仅看业务能力和水平,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放弃了对道德的考核和量化,导致了教师只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的问题。须遵循理论和时间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的基本原则。是否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修养成败的关键。师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崇高的目标,从实际出发,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加强师德修养的方式很多,但重点在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除了政府、社会、高校的努力外,通过青年教师的自觉修养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真正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2)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人们总觉得道德是“软”的、“虚”的,无法进行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将其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将其渗透到日常的行政规章制度中,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变“硬”、变“实”。

(3)不断丰富自身提高创新精神

在重视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体育专项技能和创新精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体育专业技术,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