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而言,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人能够例外。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充实,成功、幸福和快乐也对他格外青睐,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发现,这主要是由一个人的智慧所决定的。你拥有多少智慧,拥有什么样的智慧,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做人做事要有大智慧
我们的一生都在做人做事,把人做好,把事做好,需要智慧,我这里所说的智慧,不是指那些小技巧和小聪明,而是人生中的大智慧。
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他在向门徒透露自己的基督身份后,说了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说,上帝与我们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沦于世界,我们就会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世界也将沸沸扬扬,永无得救的希望。
在《格林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个叫汉斯的青年,意外得到了一块很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他发现,拥有一匹马要比一块金子强得多,因为骑马是何等快活的一件事呀。于是,他用金子换了一匹马。而后,在路上马失前蹄,骑马的汉斯摔了一跤,他觉得不划算,于是用马换了奶牛。接下去,汉斯相继用奶牛换了一头猪,又用猪换了一只烤鹅。最后,他听了一个磨刀匠的话,用他的烤鹅换了一块磨刀石。现在,汉斯背着一块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他想:自己是多么幸福呀,有了这块磨刀石,以后的生计,就不用发愁了。但这块磨刀石实在是太重了,以致汉斯累得实在受不了。最后,汉斯到井边喝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里去了。这下子,汉斯摆脱了惟一的累赘。他觉得普天之下,没有比他更幸福的人了。于是,他一身轻松、无比幸福地回到家里去了。
读了这则童话后,我们便会心领神会地大笑:多么可怜的汉斯!他有一块那么大的金子,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不过,大笑之余,又不禁感到惋惜:那么大的金子,现在却没有了。汉斯可真是个傻瓜,他的举动和想法多么愚蠢!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想到:如果是我们,大约会弄来一块石头,然后想方设法换来一只烤鹅,再换来一头猪,一头奶牛,一匹马,最后再把它换成一块金子。
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一生都在这么想,这么做。为此,我们整日东奔西走,气喘吁吁。为此,我们宁可不惜一切代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后,用一生的时光为代价,我们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是,且慢——等我们抬起头来,却惊讶地发现,我们来到了死神的屋檐下,我们都将不得不永远消失。惟一不同的是,我们留下了一块很大的金子,充满烦恼的一生;而汉斯留下的,是幸福和快乐的一生。
我们的做法,并不是“智慧”之举。我们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甚至连“精明”都谈不上。任何一个人,固然可以凭借聪明、勤劳和运气挣钱,但如何看待它们,却要靠智慧了。不管你对将来的生活做出怎样的选择,记住这一点,是大有价值的:在这个世界上,引导我们通往有价值的、愉快的人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不过,你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要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只做那些自己的理性与潜意识里认为正确的和该做的事。
举例来说,如果你有兴趣一生从事科学事业,你就得有这样的预见:选择从事科学工作,意味着献身于真理,而不是因为偶尔会获得崇高的声誉。由于工作突出或做出有价值的发现,从而受到人们的赏识,这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获得崇高声誉的机遇是很少的,而且,许多非常优秀的工作往往被人所忽视。你应该理性地知道,从你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或不时地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才是这种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明白了这一点,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体现。
说话办事要机智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人们由于缺乏必要的机智,而造成失败与损失的事情,真是举不胜举。许多人由于缺少机智,使其才能也施展不出来,或是使用才能不得要领;许多人由于缺乏机智,糟蹋了朋友间的感情;或是商人因此而减少了他们的业务;或是律师们失去了他们的当事人;或是作家失去了读者;或是虔诚的牧师得不到信徒的尊敬;或是老师们不再能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再或是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凡此种种,不再多举。
一个人就算是满腹经纶,但要是没有必要的机智,不会随时随地随人随机去说话办事,不会合理应变和权衡,那他的才能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
很多人受过大学教育,或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很有权威,却常常因为不机智而使事业驻足不前。你要是本来就坚毅努力有恒心,再加上机智,简直是如虎添翼,必有很大的成功。
有一句名言这么说:“有人不但能运用自己已知的事物,还能运用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甚至能恰如其分地掩饰他在某些方面的愚昧无知,他们很轻易就能获得他人的信任,这些人就是机智的人。”
机智在各类商业性活动中更有价值。举个例子,大商场要招揽更多的顾客,就得策划,而这个策划便主要由机智扮主角。
一位商界巨子在归纳自己的成功要素时,他在热情、商业知识和穿着修饰之上把机智摆在了第一位。
我有一个熟人,一生勤奋努力,具备做领袖的天赋,但他却并不机智,他厌恶身边的人,难以和人合作,常做一些事使人不高兴,常常伤害他人,虽然他并非故意,这样,他破坏了他的事业,至今一事无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缺少机智。
缺乏机智一般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不认识他们所处的社会,二是思维不灵敏。
一位女士做客回到家中后,写了一封信以感谢款待过她的朋友们。她写道:“我很感谢你们如此热情地招待,我回家后感觉不错。只有一件,就是在府上被蚊子咬了一下,至今还觉痛苦。不过,到底是到家了,心情还是愉快的。”她本想说感谢,却写了一封看来更像责难的信,真是不机智!
在交际中机智者往往更为出色,他们很善于揣人心理,初次交谈时尽量说对方有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叽哩呱拉扯自己的家常,因为他们很明白,对方真正想谈的只是他自己的事呀,而不是你的情况。而不机智者正好相反,喜欢在人面前卖弄或倒苦水,哪管得上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因此,他们很难交到他的朋友。
当机智者听到对方谈论自己讨厌的话题,也不会轻易写在脸上;而那些不机智的人往往在这种时候得罪对方。当他们意欲加入某一社团时,人们往往不欢迎他们,对他们很是冷淡。
机智应该算得上诸多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了。机智的人做事总能随机而动,合理处置,他们更能抓住机会,施展他们的才干。只是,如何才能机智起来呢?一位作家曾经论述过:
“记住,你的意见只是许多意见中的一个,不要惟我独尊,固执不放。”
“要表现出真诚仁爱的态度,它能使你的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不管你有多么下不了台,你应该不动声色的接受。”
“归根结底,还是柔和、愉快和诚挚的态度最重要。”
“当对方表露出恐怖、脆弱之处、希望或其他各种情感的时候,你要表现出你的关切之情。”
“对于对方所说所做之事,你要站到他的位置上去考虑,以他的利益为利益。”
“如果你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要伤害其他人的情感。”
“对于事情结果的好坏,我们要能迅速判断。必要的时候要做必要的让步。”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究竟是怎样的呢?
有一次,我去住在山区的朋友那里度假。黄昏时分,朋友在后院整理花草,猫儿在树下打盹,鸟儿纷纷归巢,房子的白墙,反射着太阳最后一抹余晖,屋里飘出阵阵马铃薯炖肉的香气。时间仿佛停滞,凝成一幅温馨宜人的画面。抬头远望,山脚下已完全暗淡下来,家家户户都透着温暖的灯光,灯光下,是全家人围桌进餐的温馨画面,偶尔还传出几声笑语。
当时我不禁想到:幸福,不就是这样吗?不需太多的铺张,不需多么复杂的愿望,只是每天生活上的小事,就构成了幸福的要素。幸福是平淡安适的生活,早晨跟猫儿互道早安;幸福是父母健康、快乐,或者彼此住得很近,天天见面;幸福是拥有可彼此紧握、一生相随的牵手,我以为,幸福,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幸福,又未必这样简单。关于幸福和快乐,从许多哲人的描述中,就可以感觉得到,这是一种很少为人们所获得的奢侈品。
比如,有哲人说,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寂寞和苦闷;快乐和欢聚,只占人生的少部分。还有的哲人简洁地说,人生,就是含辛茹苦。由此看来,人生一世,痛苦、悲伤、孤独和苦闷,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而幸福,只不过是人生的点缀而已。
平心而论,幸福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一万个人,可能就有一万种答案。如果你要想了解它、捕捉它,它又来无踪,去无影。所以,幸福像一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物质。很难有量化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是欢乐还是痛苦。所以,谈论幸福和欢乐的感受,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测定和判断。但是,幸福这种心灵的感受,又并非不可捕捉。你常常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开怀大笑,无疑说明你是快乐的、幸福的;暗自哭泣或号啕大哭,则说明你是悲伤的、凄苦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幸福的理解当然不同。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生活的需求,也会差别极大。所以,幸福,乃是一种相当自我的主观感受。
一般而言,有多种严重疾病的人,当然不会感到幸福。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当一些人不能呆在高薪岗位时,他们也看到,会有新的机遇为他们打开大门。而且,生命中还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社会支持、家庭和亲人的爱。不可否认,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离异、死亡、失业,是使人们产生负性情绪的三种重要因素。一朝发财,固然可以让人高兴,但这种情况的发生,顶多持续一两年,时间未必长久。
总体而言,幸福大多时候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印度的贫民窟,居民收入增加,会让人感到极大的幸福。一天挣一美元与一天挣五美元,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和其家庭,每天是否有吃的或吃得比较好。但是,在西方人眼中,收入增多让人感到幸福的情形,总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人认为,有一个孩子,是获得幸福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人,基本上对其生活是同样满意的。研究发现,当有了一个孩子后,人们对其生活感到更为满意,不过,一两年后,他们的幸福感又退回到以前的水平,甚至低于以前他们感觉幸福的基线。
真正能保持长久幸福和快乐感的人,是那种在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后,能达到目标的人。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是一种够得着的苹果,无论是踩着一个凳子,还是通过助跑,跳起来摘取都能到手的苹果。换句话说,欲望不是太强,或者别让自我压力太大,才可能达到某种幸福或平和的最高境界。
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不幸福不快乐,可能是期望值过高所致。通过自己尽力后能达到目标,总是最有趣的,也是最能吸引人的事情,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久,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生活,还是某种职业或事业,这正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所在。
厄运打不垮信念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前途未可预见。人生变数很多,会有幸福的日子来临,还是会陷进不幸的深渊,总归难以定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必须敢于迎接难以预料的阴霾。没有人能敢说,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也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没有人能掐算出,何时将面临死亡。
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你也许不知道,命运将在哪个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但我们却肯定明白,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需要努力地爬起。
一条船在大海中,遇上了突如其来的风暴,它沉没了,全船人员死伤无数。船上有一个人侥幸获得一个小小的救生艇,从而幸免于难。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的人也没有找到他。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然而,他除了这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他看到一片模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划着小船,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那里闪现,像是对他招手。3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好多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第4天,他依然在向那片灯光划去,最后,他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但他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片神奇的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上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4天4夜!当有人间他是怎样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大家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灯光,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而已!
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这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渡过难关。在困境中,如果你认为自己真的失败了,那么,你就会一蹶不振,如果你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那么,你就会走过险途,获得胜利。
信念,是精神上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动物没有信念,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也无所谓信念;他们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思想开通,具有相当理性的人,才可能拥有崇高的信念。
真正意义上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在它的面前,一切障碍都得低头。在所有信念中,最强大的信念是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出发远征波斯之前,他将所有的财产分给部下。大臣皮尔底加斯非常惊奇,问道:“那么陛下,您,带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带这一种财宝。”亚历山大回答说。
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让我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也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事实上,亚历山大带着惟一的希望出发,却带回来所要征服的一切。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就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