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理想与成功(漫漫求知路)
1827100000005

第5章 装作不知道,说话更奇妙(1)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别人的话,以便避实就虚的说辩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并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场合都使用这种方式。

有一个事例是这样讲的:实习期间,实习老师王老师某次上课,刚把几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王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于这位实习老师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同这位班主任怎样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于是这位实习老师灵机一动,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继续往下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尴尬局面。

巧妙对付别人的诡辩

“事实胜于雄辩”,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就是充分的掌握事实依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巧舌如簧的人,总是让人难堪至极——明知对方是谬论,却又无法还击。有一次两位青年农民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都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那两个青年农民哈哈大笑。

中年农民似乎连常识也不懂,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玩笑开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袁兵因身体有一些肥胖,同班的赵强、王明“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袁兵,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让袁兵实在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心中的怒火却又按捺不住。怎么办呢?

此时袁兵把躁动的情绪稳了稳,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赵强,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王明说:“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种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五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进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明白被愚弄了,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

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揶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其中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啊!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了吗?”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怀,就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的话,那也只有伤和气的份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演讲者说出了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反应只要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这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的。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这些行为都违反纪律了。这些现象我们允许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这些现象我们决不允许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装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结束的时候用了一个反问句,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顺应己心,淡泊名利

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非常激烈,虽然可以激发人上进的意识,但毕竟给人带来的是很大的压力。优胜劣汰的原则告诉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养成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处世之道。只有这样,在你遭受挫折时心态才不会严重失衡,甚至还可以帮助你重建人生的信念,鼓起奋斗的风帆,塑造新的自我。

自古以来,仕途多变,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乌纱就有可能丢掉,甚至丢掉性命。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胆,对于这样的人生是毫无乐趣可言的。人人都有利欲之心,名利被人们看得更为重要,甚至达到了“生亦有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的地步。有利欲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关键还是得把握好尺度,要懂得自我控制,名利无须看的太重。

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欲望趋于平淡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关键在于处事者本身。“仕途虽繁荣,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许多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皆因仕途坎坷而隐居山林,或游览大江南北,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你能说他们不是由于官场失意,而借文章来倾吐胸中的烦闷吗?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参悟禅宗,在禅语、禅味中寻求自我平衡,自我解脱。中国有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事,就能淡化胸中的不平。凡事得失参半,有得就有失,有失亦有得。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少欲。欲望越少,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就越有利。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

因此,人们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蓬蒿丛中养珍禽,唐代大诗人李白热爱祖国,要求为国家贡献才能的心情非常执著和深沉,以致于至死不渝。虽然他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主张功成身退,不但对爵禄富贵不贪,而且时常对它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他想像庄周那样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不愿受爵禄富贵的羁绊。“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便是他这种想法的真实写照。

李白在《古风》《大车扬飞尘》篇中,把玄宗时那些斗鸡徒的声势煊赫的丑态给揭露出来了。最后说,“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路”,直斥统治者,其气概更是无人能比,这也充分显示了他的顺应己心,淡泊名利的思想。当他在政治上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后,他不是纯粹地沮丧哀伤,而是唱出了“安能低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昂歌声。这种昂扬姿态和开朗胸怀,道家特别是庄周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力于这种思想影响。李白从小就爱读书,信仰道教。因此,把进入仕途、建功立业的理想去除,他找到了另外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那便是隐逸山林,求仙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