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理想与成功(漫漫求知路)
1827100000006

第6章 装作不知道,说话更奇妙(2)

功成身退是他的最高理想,但如果功业不成或者连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不会像屈原那样别无出路,哀痛欲绝。他蔑视权贵爵禄的反抗精神,使他能够直抒胸臆,淡泊名利,活得逍遥自在。

在战争纷扰的古代,人们需养成这种豁然达观的处世态度,在现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如此,淡化利欲之心,积极人世,超然出世。有些人往往做事把结果摆在第一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结果一旦不如人意,便沮丧颓唐,犹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卫灵君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昏君,整日吃喝玩乐,对于国家大事丝毫不关心。王强是他朝中的一名小官,此人奸诈狡猾,一个心思想往上爬。他见皇帝整日吃喝玩乐,便苦思冥想,想出一条计策作为升官的途径。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江湖骗子,专门会变戏法。王强想到此计后,便成天做美梦,梦想着自己升官发财,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会发出得意的笑声。

一日早朝,卫灵君懒洋洋地坐在龙椅上。众臣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奏本。卫灵君正等得不耐烦时,王强出列,说道:“大王,微臣有本要奏。”

“哦,呈上来。”

卫灵君身旁的侍从将王强的奏折呈上,卫灵君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陛下,臣有一稀奇玩意呈上,不知陛下可否移驾后宫?”卫灵君看罢,喜上眉头,心里一直在想那稀奇玩意是什么,就迫不急待地说:“退朝,退朝,王强,你随孤王到后宫来。”王强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表面却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是”。

到了后宫,王强立即趋前一步,给卫灵君磕头。没想到卫灵君却不厌烦地说:“王爱卿呀,快起来吧。孤王问你,那稀奇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呀?”

看着卫灵君着急的样子,王强急忙用柔和的语调说:“大王,您别着急,那稀奇玩意儿在殿外候着呢。”

“哦,那快传他进来。”

卫灵君话音刚落,早有一个小侍从飞跑出去传旨了。不一会儿,只见那个小侍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个道士跟在他的背后,白须飘飘,手拿一把拂尘。只是他的眼睛泄露了秘密,此人绝非什么善类。只见他走上前来,深施一礼:“参见陛下。”

“哦,免礼。王爱卿,这分明是个道士嘛,哪有什么稀奇玩意儿呀!”卫灵君不悦地说道。

“陛下,这稀奇玩意儿就在他身上。您别着急,往下看。”

只见这道士来回扫了几下拂尘,突然手上,多了个盘子,一颗鲜红的大蜜桃在盘子里放着。卫灵君的眼睛都直了,他的注意力不在桃子而是桃子从哪来的,等他反映过来,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喊着:“仙人,仙人啊!”

王强一见,心中窃笑,表面却不动声色,谦逊地说:“大王,他不是仙人,这只是戏法,变着玩的。”弄清真相后,卫灵君惊异道士的手法之快。王强深知等到卫灵君的新鲜劲儿一过,他就不会在意了。于是,赶忙又趋前一步,说:“大王,这道士不但会变戏法,还会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卫灵君的心病正被这句话切中,他正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延长寿命呢。一听此言,兴高采烈,连忙说:“哦,仙师,这可是真的?”

那道士施礼答道:“大王,全国上下皆知您是位英明的君主,贫道长年钻研,终于找到炼制丹药之方,愿意为我王亲自炼制,愿我王万寿无疆。”卫灵君一听此言喜不自禁,说道:“那就请仙师住在后宫,炼制丹药吧。”

“贫道遵命。”

就这样决定了这件事情。其实道士哪里会炼制丹药,这只不过是王强的计策。反正需要很长时间炼制丹药,有的是时机想对策。就这样,道士在宫中住了下来,卫灵君烦闷时,他便变变戏法哄卫灵君开心,其余时间,则假意在忙着炼制丹药。而王强也自然因为“有功”而得到了重赏厚封。

此后,王强仗着卫灵君对自己的宠爱,胡作非为,朝中大臣对他都愤恨不已。一日,卫灵君乘车到山中游猎,王强随从左右。打猎的时候,经过一片桃树林,满树都是又大又红的桃子,令人馋涎欲滴。

王强跑过去,摘了一个,擦干净,就咬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他拿着那个桃子又跑了回来,双手递给皇帝说:“陛下,桃子十分好吃,请您尝尝。”

卫灵君也没多想,于是拿着桃子就吃了一口,果然十分好吃。吃完了桃子之后,一行人进山打猎去了。

回宫以后,吃桃子的事在整个朝廷上下传了开来。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治,有些人拿这件事大做文章,说王强让皇上吃自己吃剩下的东西,又说他出门坐着皇帝坐的那样的车子。渐渐地,这些话让皇上知道了,皇上听后便开始对王强厌恶起来,毕竟皇上的威严被这些事触犯了,卫灵君觉得脸上十分挂不住。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把王强杀掉了。

这便是利欲薰心之人的下场。官场上的是是非非很多,最好是把一切看开、看透,不要让一时的名利蒙住了眼睛而看不清事实,那样对自身没有益处。即使你是一时得志,但并不保得一世得志。一旦名利在心,负担便会加重,生活会很烦闷。得不到名利,工作心灰意冷,这大可不必。有句歌词唱得好:“熙熙攘攘为名利,何不开开心心过一生”。

在官场上当退则退,把名利看淡一些,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测试刘备求贤的决心,有人说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现代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古人,而现代人却离“三顾茅庐”中实际蕴含的道理越来越远了。

第二次刘备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薰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从世俗观点看,本来诸葛亮应该受宠若惊,亲自前往新野去谒见皇叔才是。

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师表》时,对当时的心态做出了解释。他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其实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把自己的命保住了,这里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盖着他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气节等等,它比“命”更重要。

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色欲看得极淡。在答应刘备出山后,他嘱咐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因刘备托孤而鞠躬尽瘁,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上表给后主刘禅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并非是他出山辅佐刘备的目的,为的是能顺应天意的安排,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像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后遇到的水镜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跟刘备出去做官打天下。并非是因为他们才学不济,而是他们更喜欢过恬淡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人心如止水,进入修炼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历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崔州平在与刘备论及“治乱”的道理后,对刘备说“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水镜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他们都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无论谁都无力回天了。

名利在每个人面前是公平的。它为人所困,为人所持。倚重名利是一种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种活法,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处事方法。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是正确达到理想和事业顶峰的需要,更是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