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士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8296900000001

第1章 作为伦理体系的武士道

武士道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也是日本本土开出的一朵花。武士道产生于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消失后,它依然存活,并且以它的光辉继续照亮我们的道德之路。在武士道被人遗弃的母体制度的停尸架旁,伯克曾致以著名的动人挽歌。能用伯克使用的语言来讲述武士道,我感到高兴。

可悲的是,有关远东的信息现在很匮乏。又过了十多年,在我们的封建制度处于生死存亡时,卡尔·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提醒读者研究封建制度的社会及政治机制的优势,那时,只有日本还保留有这种制度。与此类似,我想告诉学习历史及伦理学的西方学生:要研究武士道精神,还得关注当今的日本。

对比欧洲和日本的封建制度及骑士精神,并撰写成历史论文,这是件很具诱惑力的事情,但不是本书的目的。在本书中,我要讲述的是:第一,我们的武士精神的起源与成因;第二,它的特质与教义;第三,它在民众中的影响;第四,它的影响的延续性与永久性。

我尝试把“武士道”这个日语词译作英语“骑士道”,以更具表现力。“武士道”字面作“武士之道”解,就是从武的贵族在军事生涯及日常生活中理应遵从之道。简言之,就是“武士准则”,武士阶层“作为贵族理当行为高尚”。一些词语具有民族性,能体现出鲜明的种族性,使得最好的翻译也不能展示出它们全部的特质,甚至会被扣上不恰当、不合适的帽子。

武士道,是要求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不成文的规章,却对实际行动颇具约束力,就像书写在武士们心灵中的一部法典。它不是源于某一个人头脑的创造,无论这个人多么有才华;也不是源于某一个人的生平,无论这个人多么显赫。它是在数十年、数百年中,在武士精神的发展中有机形成的。

因此,我们不能给出武士道起源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并说“这就是源头”。由于武士道精神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在时间上,它的起源或可被认为是封建时代。但是封建时代本身是错综复杂的,武士道也同样具有错综复杂的性质。可以说,在英国,封建政治制度始于“诺曼底征服”,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在日本,封建制的崛起与12世纪后期源赖朝的统治大致同步。当然,正如我们可以发现英国远在威廉时期就有封建制萌芽,我们也会发现日本的封建制萌芽要早于我刚才提到的源赖朝时期。

再者,和欧洲一样,日本封建制正式建立之时,专职的武士阶层随之崭露头角。这些人被称为武士,就像古英语中的骑士,字面意思是卫兵或侍卫,性质类似于恺撒讲述的阿魁塔尼亚的死士,或者接近于塔西佗所说的跟随日耳曼首领的卫士,抑或再往后做个类比,就像人们从书上读到的欧洲中世纪的士兵。日文中也普遍采用汉字“武家”或“武士”来表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中,这一阶层不断汇集了最具男子气概、最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当然对这个阶层人员的筛选也一直未停,孱弱者被淘汰,就像爱默生所说的,只剩“一群拥有男性气概的、具有野性力量的、粗鲁的人”得以存续下来,进而组成武士家族与阶层。武士阶层总是处于交战状态,又隶属于不同家族,他们需要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就像医生以职业道德限制同行之间的竞争,又像律师违反了职业规范就要被质询,武士们也必须有能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最后审判的一种衡量标准、一种标准手段。

儿童伴随这些观念开始人生,武士也是如此。假如只单独实行军事体制而没有更高的道德支持,那么武士的理想离武士道会有多么遥远!拉马丁说:“宗教、战争和荣誉,是一个完美的基督教骑士的三大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