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哲学道家学派的鼻祖,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他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从少年时起,老子就立志发奋读书。老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相互征伐,人民生活非常痛苦。老子为找到一种能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而苦苦思索。30多岁了,他还在家乡苦心作学,无心婚娶。偶然的机缘,使他结识了邻村的一个姑娘蹇氏。原来他和蹇氏早就由父辈指腹为婚,只是后来双方家长都病故了,此事就不了了之。蹇氏的叔叔把她许给了村里的大户百里家的一个白痴儿子,蹇氏坚决拒婚,至死抵抗。
蹇氏再三表明要嫁给老子,在友人的撮合下,他们喜结连理,非常恩爱。一年后,老子的儿子李宗出生了。但没过多久,百里家派人把蹇氏抢了过去,蹇氏拼命反抗,半路上投井而死。
老子悲痛欲绝,心如死灰,站在家乡的山冈上,凝望着蹇氏死的方向,暗暗发誓,爱情既然如此痛苦,自己将永不再爱,终身不再娶,立志作学,也算给亡妻一个安慰。
此后老子隐居修学,熟读经学、礼制,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成为了一个大智者。
在老子的哲学中,他最推崇的是以柔克刚,认为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更具生命力。《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
老子高寿,惹得了许多人的羡慕。一天,有个人去见他,向他请教长寿的秘方。老子张开嘴,指着自己没有牙齿的口腔,问道:“你看我的牙还在吗?”那人说道:“不在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在吗?”那人迷惑的答道:“在呀。”
老子于是笑道:“牙齿比舌头坚固得多,可是坚固的牙齿没有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你懂了吗?”
那人恍然而悟。
约公元前521年,老子成为了东周王室的守藏书的史官。他的名声当时已传遍了天下。有一天,年轻的孔子登门拜访。孔子毕恭毕敬,向他求教:“请问先生对礼的看法。”老子缓缓说:“你所说的那讲礼的人早已死去,连骨头都腐烂了,留下的不过是他们活着时的空话而已。况且讲礼的君子遇到贤明的君主还可以享受富贵,如果生不逢时,那就会像飘飞的柳絮一样,身不由己,流离失所!”
老子目光转向了窗外,望着远山,悠悠道:“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深藏珍宝而不外露;德高望重的人,容貌长得和愚人一样。你应该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态和踌躇满志,这些对人没有好处。我只能给你说这么多了。”
孔子回去后,十分感慨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知道鸟儿善于飞翔,鱼儿善于游泳,野兽善于奔跑,但是我却不知龙是怎样乘长风而直上青天的。我所见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啊!”
大约在公元前499年,老子预感到周王室将乱,已经无心呆在首都洛阳,便辞官归乡。
面对着纷乱而争斗的世界,老子决心写一部大书,阐述自然天道之学,为人处世之道,让统治者读了能够警醒,世人看了能够解脱。他就隐居曲仁里村西的隐阳山中,不顾老病,发奋著书,点点滴滴,年年岁岁,自发人写成了秃发人,并且染上了一身的病痛,终于在公元前478年,将要大功告成。不料楚陈文兵,苦县也成了战场,他的手稿被一群窜入山中的匪兵给焚烧了。
老子欲哭无泪,大病一场后,高歌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骑着毛驴,决心西出函谷关,入秦传道。在那里他遇到了关令尹喜,写下了《老子》一书。大约在公元前471年,老子死于扶风。
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影响甚为深远的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著作,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这部著作中已经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色彩,它以“道”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反对天道有知,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