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教师家庭里。父亲李卓侯先生是个出了名的好塾师,他教书认真,非常爱护学生。李先生的先祖原姓“库里”,是蒙古族人。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生存,先祖从内蒙那边讨饭南下,流落到湖北黄冈回龙山,与汉族兄弟们居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后来改为“李”姓。李四光排行老二,父亲给他取名叫“仲揆”。小仲揆天资优厚,聪明可爱,咿呀学语时就抱着父亲的书本好奇地翻着瞧着,父亲高兴极了:“好小子,爱念书太好了,为父会满足你的!”在儿子两三岁时就开始教他识字,小仲揆记性很好,进展很快,四五岁时肚里就装进了两千多汉字,还有不少唐诗宋词和童话故事。
小仲揆是个好动脑筋的机灵鬼,凡是新鲜东西他都爱靠上去瞅一瞅,歪着小脑袋想一想,非得琢磨出其中的“奥秘”来不可,当“弄清所以然”之后,他就自己动手去设计、去制造。旧时过大年,特别是元宵节,不论富户还是穷家,家家门前都挂个大红的门打,到了晚上更热闹,大半的小孩差不多人人手里总提着个点蜡烛的花灯。一般孩子只是到时候要个灯笼来比好看,凑热闹,而五岁的小仲揆却另是一番做派:他在节前就坐在屋后亲手制作灯笼,先将竹子割成篾片,再将篾片刮成丝条,按照自己的设计,别出心裁地编扎成他想象的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或各种动物如牛、羊、马等,而后再糊上红色、粉色的彩纸,还自己用毛笔在上面写个“福”字。过节的晚上,一排灯笼串挂在门口,点上蜡烛后,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吸引着左邻右舍的孩子前来观看,连大人们都为他的聪明和好手艺感到惊讶。
李四光父亲是教书先生,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家里的活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那时候,生产技术很落后,人们吃的米不是用机器来去皮,而是要全靠人力。一家人吃的米全靠母亲一个人来踩踏板舂米,每当听到“咚、咚”的声音,小李四光就知道是母亲又在舂米了,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放下书本跑过去对母亲说:“我也来!”
可是,踩沉重的石杵踏板即使对大人来说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更别说小小的李四光了,他只能踩几下就踩不动了,只能让母亲来踩。看着母亲累得汗流满面,可是自己又帮不了,小李四光很心疼又很着急,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一天,他从外面找来了绳子,绑在了石杵的另一头,然后自己站在踏板上,拉着绳子的一头,当往下踩踏板时,也用力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而且比以前省力多了。母亲看着在踏板上的像个小大人的儿子又是欢喜又是心疼。
这种爱动脑筋、喜欢思考的习惯伴随了李四光一生,他以后的任何一项发现与成功,都离不开这样的好习惯。
六岁的小仲揆在私塾读书,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虚心好学,勤奋刻苦,白天听先生讲课,晚上跟哥哥一起在灯下做作业,背古文诗词,在同龄的孩童中,他的成绩总是最优秀的。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志向也越来越高远了。听说武昌城里的高等小学堂,课程多种多样,除了学习诗词古文外,还有算学、地理、体育、美术,以及许多有趣的手工技术活动,他心里十分向往。
1902年秋,李仲揆在父亲的鼓励下,从回龙山赶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报名。路上,他坐着小船,看到帝国主义的军舰耀武扬威,横冲直撞,便说:“他们这么欺负人,就没人管吗?”那船老大说:“他们在军舰上支着大炮,清政府都不敢管,咱老百姓哪管得了?”到了汉口,他看到城里有的建筑很古怪,便对船老大说:“这房子怎么这样古怪呢?”“听说那是帝国主义的租界,连住在那边的中国人都由他们管。”船老大说。
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深深刺痛了少年李四光的心。他立志要考上高等小学,学好本领,将来为中国人争气!
他匆匆忙忙赶到学堂,可因慌忙,不小心把报名表填错了,把年龄填在了姓名栏里。他填的是十四,猛抬头看见大厅挂着的横匾“光被四表”,灵机一动,便又添上“光”字。这便成了他的终身姓名“李四光”。
入学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刻苦用功,接连几年都是全校第一。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他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到了日本,李四光考入大贩高等工业学校造船专业。他期望有一天,亲手建造兵舰轮船,把外国强盗赶出中国去。李四光剪掉了象征民族耻辱的辫子,发奋学习,像海绵那样吸收新的科学知识。
到达日本后,他进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首先是学习日语。儿时的理想,民族的需要,使他产生了极高的学习热情。日语关顺利通过后,他进入大贩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遇到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先驱,受到革命理论的教育和爱国激情的鼓舞,他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并且时刻关心着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积极参与救国活动,参加了在东京赤贩区召开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成为了最年少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先生拍着李四光的肩头赞扬说:“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并亲笔给他题赠:“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孙先生的教导和期望,成了他日后为救国强国而奋斗终身的力量。
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后,一边在武昌一所工业学校任教;一边参加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并提任要职。
然而,篡夺了军政大权的袁世凯等排挤革命党人,清王朝的臣仆摇身一变为国民政府的官员,照旧作恶,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欺压百姓,他们无意“实业强国”,甚至嘲笑“科学强国”。于是,李四光愤然辞职,决心“再读10年书,准备一份力量”,以等待好时机的到来。
1911年,李四光怀着“科学强国”之志进入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技术,后来觉得中国当前最需要的还是寻找矿产资源,所以又改学地质学。他在英国利用一切办法寻找关于中国地质情况的资料,一是自己研究需要,一是为回国后备用。经过广泛收集资料和精心研究,他撰写的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博得一致好评,顺利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李四光学成后立即赶回祖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并把考察山河读“自然书”放在教学首位。他亲自率领学生先后在河北省沙河县及山西大同盆地实习考察,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时,他兴奋得跳了起来。
因为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所以,当他亲眼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时就感到无比兴奋。此后,为了进一步获得证明,他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山的东麓、大同盆地、杨子江流域,他几上庐山,发现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的结论。他在考察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时,又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还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他的题为《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发表后,一举推翻了“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论断。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下,李四光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他担任了国家科技、教育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中国地质学在国际上亮出了一面旗帜。他以他的“地质力学”理论,考察和分析我国地质结构,为我国找到稀有金属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是我国功勋卓越的地质学家和“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971年,李四光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