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勤劳俭朴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1830600000013

第13章 李四光开创石油新纪元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出生在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先后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毕业后,一再拒绝了外国高薪聘用,毅然回到了祖国,在北京大学担任地质系教授,决心为发展中国的地质科学贡献力量。

20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早在20年代初,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投资在陕北打了几眼深井,最终失望而去。1922年,美国又派着名的地质专家来到中国,经过一番地质勘探调查,得出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却迎难而上,对中国石油前景持乐观态度。

然而,在那个战乱年代,李四光空有一腔壮志,抱负难以施展。他经常为了逃避战祸而东奔西跑。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起程,开始赴英国。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不顾国民党的威胁,于1950年4月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李四光积极投身于地质研究工作。他从地质构造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根据李四光的建议,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首先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李四光怀着把中国的贫油帽子甩出去的一腔热情,凭着对科学的求实精神,迎难而上的坚韧性格,勇于创新思维,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实在令人钦佩不已。爱国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李四光既有科学的大脑,又有爱国情怀,才使他的抱负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