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名人的读书经验
1832700000012

第12章 在艰难中耐心等待

艰苦的生活对生意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培养自己远大理想和浩然正气的途径。只要能够忍受住这种生活中的艰苦,也就不怕前进道路中的任何障碍了。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至上承旨知制浩。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以便按时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东西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这么诚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到20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向贤达之士学习,他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的名人来往的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赶来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很傲慢,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濂就站立在他旁边,手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俯下身子,侧耳细听,唯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他,他则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地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馆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峡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

为了求学,他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衣服华丽,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戴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他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在默默坚忍中等待春天,在等待春天的过程中养精蓄锐,这就是生命创造奇迹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