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明辨是非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1833200000006

第6章 吴金印踏踏实实为群众

“太行公仆吴金印”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给吴金印的题词,如今这七个大字已化为一座丰碑,铭刻在卫辉市西部的太行山深处,也铭刻在山区人民的心坎上。

吴金印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该市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方圆百里就有2600多道岭,2700多道沟,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1968年春,26岁的吴金印担任了这里的主要领导。上任不久,一天,他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山里都吃这个?”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勾到了胸前。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可是,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这样苦。吴金印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了15年,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上住了8年,带领群众凿了7个山洞,修了85道大坝,建了25座水库和蓄水池,开了40多公里的水渠,筑了40多公里的高标准山区公路,架了8座桥,造了2400亩田,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卫辉唐庄乡党委书记。唐庄乡地处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旁。吴金印与乡党委一班人商量,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为落实这一方案,吴金印选定全乡最穷的西部山区东连岩村与该村北面的后沟村作试点。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了11个月,花了13万元先架起一座长131米,宽8.5米、有11个拱孔的大桥,然后又带领着大家投资400多万元修了8条运输干道,全长85公里与107国道联结成网。8年后的今天,国道唐庄段群众建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仅建材市场年产值就上亿元。沿国道做文章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现投入的各种运输车辆已达1000多部。光棍村人均收入1987年不足400元,1995年已猛增了5.5倍。穷乡僻壤的唐庄乡,成了闻名遐迩的“明星乡镇”。

吴金印视人民如父母。1966年8月吴金印在狮豹头乡池山村蹲点,看到每人一天只能分到3碗政府救济水,深深体会到水比油贵的滋味。他就在村边的老槐树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硬是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方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旱季,他就把一担担清水挑进村民的水缸里。房东烈属宋大娘,70多岁的老人带着5个未成年的孙子过日子。吴金印每天帮她担水、烧火、做饭,还用自己的微薄工资给她家买肉。老人病了他拉车送老人到医院看病,为老人煎药喂汤,像侍候自己的母亲一般。老人去世了,他还经常到坟上去看看。吴金印在山庄村蹲点时,住在全村最困难的五保户原德宏家里,他给老人打水,端尿盆,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食品送给老人。当他离开山里时又把老人送进了敬老院。当他看到沙掌村的五保户武忠,由于缺人照看,脚趾甲弯到肉里时,就用小刀一下一下给他刮。

如今的吴金印依旧像一头老黄牛一样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工作着。

吴金印执政为民,坚守本色,全心全意地为百姓做好事,不愧是人民的好公仆。如今,我们国家虽然实现了初步小康的目标,但依然有不少地区非常贫穷。如果所有基层干部都像吴金印一样,和群众吃住在一起,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农村何愁不富,干群关系何愁不和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