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一本通
1837200000005

第5章 文学(4)

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他自幼聪颖,10岁左右,已诵读诗、文、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植的诗歌很重视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野田黄雀行》)等诗句,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他还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便确定下来了。此后,“四书”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始称于汉武帝时。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这六部经典。五经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因此它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重要著作。

“尔雅”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关于该书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三卷二十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十九篇,而非班固所说的二十篇。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现存《尔雅》全书共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千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了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又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尔雅》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字书的奠基之作。该书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订,和原书出入很多,徐氏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总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说文解字》改变了周、秦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共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慎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 文字之法,即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中没有出现过的。《说文解字》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汇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共约三亿七千万字。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

《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以《洪武正韵》为序,每字下先注字音、释义,再列该字楷、篆、草各体,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各项记载。例如天文志载“天”字下,地理志载“地”字下,它如日、月、星、风、云、霜、露等各随字收载。凡单字注解、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红字写出,非常醒目。成段、整篇或全书采录文献则一字不改,甚为完整。与之相较,清乾隆帝之编纂《四库史全书》删削窜改古籍,则不可同日而语。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所在多有,如《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清人从中辑出佚书五百种,收入《四库》仅三百八十八种,四千九百二十六卷,列入“存目”者又百余部。

《永乐大典》巨大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重视,它不仅收罗宏富,堪称空前,而且从编纂体例看,《永乐大典》凡所抄原书,均直录原文,或整段移录,甚至整部书移录,不曾擅删片语。这一做法,极大的保存了所抄文献的完整性。而且既有事目,又按韵检索,改变了类书单纯分类、不易检索的弊端,是对传统类书编撰方法的一个突破。所抄原书的书名、作者标示也非常醒目,便于查考。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官修丛书。所谓“四库”,与“四部”是一个意思。四库的含义,是指按四部分类法整理图书 ,修建四个书库,分别储藏经、史、子、集四类书籍。

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1773 年) , 在北京设立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任命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篡此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 到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

《四库全书》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用毛笔白榜纸工楷抄写四部, 分成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和承德文津阁。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现在仅存文渊阁、文澜阁和文津阁的三部《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每部再分类、细目。经部分为十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分为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诗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分为十四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分为五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四库全书》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1957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