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1841600000011

第11章 老舍

艰难的少年时代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女口曲艺、戏剧),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走进文学天堂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长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他做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改邪归正”

1920年9月,老舍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劝学员,月薪100多元,相当丰厚。于是老舍看戏、逛公园、喝酒、抽烟、打麻将。这种生活让他大病了一场。病好后,老舍寻思,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了。

1922年9月,他辞去劝学员一职,到天津南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他自己说:“一月挣五十块钱。在金钱上受了很大损失;在劳力上也要受好多累。可是我很快活,我又摸着了书本,一天到晚接触的都是可爱的学生们。”

出题难倒白石

当年老舍常常以古诗句为题,出给齐白石,让他以诗意作画。后来老舍的题目越出越难,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难住了老画家。齐白石思考了3天3夜,最终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虽说“蛙声十里”,但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小蝌蚪质流而下,几座远山,蝌蚪仿佛由水的源头游来,那么它们的母亲就一定在那里了。绝妙的构思使得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