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03

第103章 梁武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464—549)即萧衍。南朝梁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字叔达。萧齐皇族成员。早年与文人相聚。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5叭年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梁。崇儒佞佛,纵容家族豪门巧取豪夺。通音律,能诗赋,善书法。后为侯景困于台城,饿死。

梁武帝萧衍是六朝南梁的开国皇帝,他马上夺天下马下治天下,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可是他后期昏聩,佞佛和偏信小人,致使为侯景所困,饿死台城。毛泽东曾多次评述梁武帝及其事业。

早期梁武帝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也颇有魄力。毛泽东读《南史·梁武帝纪》作有多处圈划。如他起兵讨齐时,力求打主动,“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岂是碌碌受人处分”,以及指责旧朝官员“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政出多门,乱其阶也”等句,均在每处天头划有三个大圈,并分别划有曲线、密圈。表示了阅读者对传主的赏识。

毛泽东还认为萧衍早期很有军事头脑。如他在襄阳起兵时,为对付前来镇压的齐军,派人离间。由此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毛泽东在读到《南史·梁武帝纪》此处天头上划有三个大圈。他还称赞萧衍在争夺郢城战斗中,及时击溃敌援军,并在有关文字天头上批注了“打援”。《南史·曹景宗传》记有曹景宗违令单独出击,遇暴雨淹死多人,只得退回,萧衍知道后说:“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若孤军独往,城不时立,必见狼狈。今得待军同进,始可大捷矣。”毛泽东于此加了旁圈,并在天头上批注:“此时梁武,犹知军机。”

毛泽东熟读史书,对梁武帝的缺点也看得十分清楚,经常有精当的评论。早年的梁武帝已暴露了致命弱点,如这个曹景宗,虽然劫掠民财、祸害社会,因为是他的爱将,勇敢善战,又很听话,也就放纵,不予理会。毛泽东于此批语:“使贪使诈,梁武有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96页)晚年的梁武帝陷入刚愎、过于自信,听不得不同意见。当大臣贺琛作了实事求是的进谏后,他严加痛责,还自我陶醉地说自己生活简朴、勤于政事,且有三十多年不与女人同居,等等。毛泽东于此分别在天头上作了批语:“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同上,207页)尔后又对梁武帝所自我吹嘘的决不如古人说“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批语:“‘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同上,208页)毛泽东入木三分地点出了晚年梁武帝的堕落和虚伪面目。

从总体上说,毛泽东对梁武帝持否定态度。盖棺论定,因为这个皇帝还是知识分子。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在谈到历代皇帝时说道:成了知识分子,皇帝就做不好了。六朝的梁武帝,能文能武,能说会写,最后困死台城。又说:他们都是只专不红,亡了国。五代诗人罗隐有七律《筹笔驿》写诸葛亮一生,毛泽东从中选录了两句以评述前期和后期的两个梁武帝,那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此处毛泽东显然是用来指责梁武帝靠时来而得势,因运去而失势,是不足为取的。毛泽东对梁武帝做过一番研究:如梁武帝与佛教,他就曾说:据说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很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1965年6月20日,他在上海与刘大杰、周谷城说:研究过去的唯心主义著作,把它当作对立面,才有助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就是研究过去的东西也要留心去发现同一时代的对立面。譬如梁武帝和范缜就是对立面:一个提倡佛教,一个反对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