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08

第108章 唐太宗为唐第一人号称天可汗

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唐朝皇帝。公元626—649年在位。随父起兵反隋。封秦王,任尚书令。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法,修《氏族志》,强化官吏管理和地方考核,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他肯定的一个皇帝。毛泽东很赞赏唐太宗的军事才干。一次他在谈及作战问题时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62页]不打第一枪,后发制人,毛泽东欣赏这种战略思想,因而在读冯梦龙编《智囊·兵智部·孙膑》所引:“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等语时作了详细批语:“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5—66贞)

唐太宗是马背上诞生的皇帝。他十八岁就随父亲李渊举兵反隋,是建立唐王朝的第一功臣。早年就熟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毛泽东特别赞赏他的青少年戎马时期。早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就说: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泽英雄。俗有两句说李世民,其词日“太原公子,褐裘而来。”世民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须要化家为国。李渊大悦,遂起兵直趋陕西,并用种种方法,见悦一般人。如兑钱粮,放二千宫女等。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敢想敢说敢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他说:从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接着就举了古今中外十七个人的例子,其中一个就是李世民:李世民起义时,只有十八岁,当了总司令,二十四岁登基当了皇帝。两个月后,即同年5月8日,他在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又说,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时才十八岁,做皇帝时只有二十六岁。可见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少年俊伟英武是非常认定的。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也是奠定大唐基业的明君英主,他的贞观之治向来为后世帝皇和政治家引为榜样。毛泽东自学生时代就精读深研《贞观政要》,在瑞金身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后,更有了政治实践感受,对《贞观政要》有着特深的见解。1934年12月,他在长征途中与徐特立谈起唐太宗和《贞观政要》,就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徵谈论创业与守成孰难孰易发表了见解,说:其实,他们两个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都有片面性。唐太宗说得很清楚:“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当思与公等慎之。”他的看法是很全面的,而且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但我们目前既是草创也是守成,所以两者皆难!

毛泽东称赞唐太宗懂得政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次谈到唐太宗治国的故事。《旧唐书·李百药传》记有唐太宗日夜勤劳朝政,“每日视朝,听受无倦”,“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毛泽东很欣赏,称之为“李世民的工作方法”。在1964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纵说自刘邦以来中华历代帝王,说道: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大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虽然毛泽东对唐太宗多所肯定,但也指出李世民有很多局限性。毛泽东读《旧唐书·李君羡传》时有批语:“李君羡冤死”。他对唐太宗虽然能识别、提拔马周那样的布衣作高级干部,但仅凭马路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就猜忌无辜,莫名其妙杀死大臣,深表不满。毛泽东也鞭挞了李世民晚年的作为。1960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听取汇报时,就坚决退赔、坚决刹住“共产风”插话。他说:李世民胜利后封功臣,就是采用圈农民土地的办法。清军入关后也是如此。现在是军队、学校都圈地,又不给人家钱,这实际上是封建残余,一定要纠正。封建宗法制最注重的是家族血统继承制。毛泽东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就批评了唐太宗偏信长孙无忌,不立中外所向、文武全才的汉王李恪,却立了个庸弱的李治(唐高宗)为太子,作了“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毛泽东一针见血地点出,李世民关键时刻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