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09

第109章 马周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马周(601—648)唐朝大臣。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字宾王。少贫好学。代中郎将常何上书,得重用。屡次上奏,言隋亡之鉴。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反对世袭制度,建议在长安城中设立街鼓制度,均为采纳。后升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极得唐太宗信任,太宗尝谓:“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马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他出身布衣,颇有才干胆识,在充当中郎将常何宾客时,代常何上了一份奏折,被李世民发现是杰出人才,一年之中连升多级,成为国家肱股之臣。大唐盛世,能臣杰士犹如过江之鲫,马周此人,是写不进任何一种中小学历史课本的。人们通常只在明清平话小说如《薛刚反唐演义》中,见有他的故事,但那是瞎编瞎说的。毛泽东读史,认为马周是人才、奇才。他曾对《新唐书·马周传》细加研读,在这篇近三千字的传记里,寻出了一个真正的马周。马周曾向李世民上了一本奏折,谈了盛世潜伏的弊端、隐患,提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高见。毛泽东在许多段落上读后密加圈点,十分欣赏这份奏章的政治价值。并在《新唐书·马周传》天头上批道:“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5页)

见于此因,毛泽东认为马周是非常人物。当《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在《马周传》后评论说:马周虽自比傅说、吕望,但才能远不及他们,所以后世很少记述他的事迹。毛泽东不同意此说。他在这段话天头上批语:“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意思是说马周才德,好得多了。毛泽东非常惋惜马周盛年早逝。他在天头上有批语:“饮酒过量,使不永年”,又称,“马周,年四十八”。(同上,第236页)人才难得,表达了他的追念与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