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31

第131章 刘禹锡一代诗豪,千年之英

刘禹锡(772—842)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字梦得。贞元进士。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贬朗州司马。后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诗多关怀时事,清新通俗又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与柳宗元相笃,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唱和,又称“刘白”。

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刘禹锡路过西塞山(湖北黄石附近),借六朝兴亡讽谕中唐社会现实,写有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先后圈画过六次: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的此诗题前,画有一个大圈,题后又连画三个圈;另在一本《唐诗别裁》此诗题前,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大圈。这在他所圈的唐诗中是不多有的。

毛泽东很熟悉《刘梦得文集》和所收的诗。1975年5月,毛泽东初次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芦荻讲师,在知道对方姓名后,就问:你大概喜欢秋天吧?又说:你为什么叫芦荻?会背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芦荻当即背诵了,毛泽东也铿锵有力地吟诵了这首诗。芦荻明白了毛泽东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幽默地说到了她的姓名。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还常喜欢引用刘禹锡的若干诗句作比喻。他非常爱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一本《唐诗别裁集》里,对这首七律则用红、黑两种笔迹作了圈画,对其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特别欣赏,用红铅笔画了着重圈。还针对该集编者沈德潜所评“‘沉舟’两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批注是:“此种解释里错误的。”1959年4月24日,还在一个报告上批语: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毛泽东还抄录这首七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58年11月10日,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第2504期刊载有来自合众国际社电讯《美官员竭力诬蔑我人民公社运动,但承认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说南十分重视这一发展》,毛泽东读后就在这篇电讯纸的空白处,抄写了刘禹锡一首七绝:

高髻危冠(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601—602页)

毛泽东还曾分别书写过刘禹锡的七绝《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始闻秋风》。他之所以喜欢刘禹锡的诗,是因为这些诗都是以比兴手法,或借史咏物,深寓世道变幻,新生力量必将战胜陈旧势力的哲理。

毛泽东还推崇刘禹锡的哲学文章《天论》三篇。他在读了1959年3月1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列所载马茂元论《柳宗元的诗》一文后,对秘书说:“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而这篇文章无一语谈到这一大问题,是个缺点。”(《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58页)1965年6月20日,当毛泽东在上海与刘大杰教授聊天时,就明确地认为:刘禹锡可以算作是唐朝的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