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32

第132章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山西太原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曾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为民传诵。晚年居洛阳龙门香山,信佛。其诗今存三千多首,多有揭露黑暗统治,反映社会衰败和人民痛苦生活之作。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唐朝中期的诗人。他的诗不少是以讽喻时事为题材的,通俗易懂。毛泽东充分肯定白居易的人品和文品。1949年12月,毛泽东在首访苏联途中的西伯利亚列车上,应陪同的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之请,谈到了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当时费德林记下了要点:白居易(8—9世纪),唐代大诗人,他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写出精彩的文艺作品。尽管他在宫廷身居高位(左拾遗,相当于司法部长),但是仍然接近群众,并在作品中表达普通老百姓的情绪和愿望。

1958年1月16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毛泽东此说,可能与当时的大背景有关。那时正好是热气腾腾的“大跃进”前夕。事实上毛泽东还是喜欢白居易的诗的,由他圈定的白居易诗词有《上阳白发人》、《秦中吟十首》等,有些如《寄殷协律》、《赋得古原草送别》还作有手书。

毛泽东熟读白居易诗,更能恰如其分地作比喻。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视察江苏徐州,途中谈古论今,如数家珍,在指点古代来过徐州的大文人群,就提到了白居易,说:大诗人白居易父亲曾任彭城令,九岁时便来过徐州,以后又多次到徐州。他曾写下著名的《燕子楼诗》,这首诗还引起了一些矛盾。1953年3月,他为林克解释萨都刺《彭城怀古》,竟然能一字不误地背出白居易的七绝《燕子楼》,须知此仅是白氏《长庆集》的一篇,非其代表作,也不见多家注本;1954年的一天,当他发觉有警卫战士默写的白居易新乐府《卖炭翁》,其中有写作“心扰炭贱愿天寒”和“晓驾炭车辗冰撤”时,先后指出“扰”、“撤”这两个别字。对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毛泽东篇篇都作了精读,有的还作了恰当的引用。1939年5月30日,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讲里,引用了《放言》的第三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背完后,又接着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汪精卫、张国焘没有这个精神,于是中途变节。白居易这首诗说的就是盖棺论定,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的功罪是非。1972年,在谈到林彪时,又引用了这首诗的后四句。然后说明:一个人错误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认识一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也是有一定过程的。

毛泽东特别喜爱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他生前曾多次读过,至少有五次在各种版本上留有圈点,且抄录过这首《长恨歌》开篇的三十二行。由他读过的《注释唐诗三百首》里,在《琵琶行》篇名上连画有三个大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旁,画满了圈圈,并在诗篇的天头空白处写有一段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毛泽东评点唐诗三百首》,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又手书了此诗全篇。毛泽东曾与毛岸青、邵华谈起白居易的这首诗,说:《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