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39

第139章 钱镠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镠(852—932)五代吴越国建立者。临安(今属浙江)人,字具美。私盐贩出身。参加乡兵。因讨伐董昌功,为唐任为镇海军节度使。朱温建梁,加封为吴越王。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和海上交通,但赋役繁苛,又大兴水木,民不聊生,所以鲁迅有诗称:钱王登遐如仍在。遗命授子孙:须奉事中原王朝。

毛泽东在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提到过钱镠。一次是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在和服务员聊天时得悉对方姓“李”。他就说:姓李的不少啊,赵钱孙李,赵匡胤、孙权、李世民。钱是谁呀?钱婆留还够不上人物。钱婆留,就是钱镠的小名,儿童时代所取的名字。另一次是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金仲华、徐铸成等新闻界人士,当谈到印报纸张紧张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钱俊瑞夹着皮包,匆匆赶到。他很风趣地说,钱武穆(肃)王的后人来了,这个问题请他给你们解决。钱武肃王,即钱镠。这是毛泽东的即兴幽默。据考证,钱镠后裔有在苏南的。因此说原籍江苏无锡的钱俊瑞是钱镠后人,亦不无道理。

毛泽东对钱镠和他的子孙在北宋初认得清一统的趋势,不搞分裂,十分欣赏,因此五十年代当戊戌老人张元济提出以他个人名义写信给蒋介石,要蒋介石学钱谬故事,也就表示赞成。张元济听说毛泽东也赞成他的想法,精神为之一振,便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内称:“当北宋之世,武肃据有全浙八部,军威著于一时,能默察时势,首先效顺,而炎武统治之局,因以底定。当今之世,足以继钱武肃而起者,舍公而外,无第二人,弟于公有厚望焉。”

李克用李存勖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李克用(856—908)、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创建者。沙陀部人,本姓朱邪,赐姓李。李克用以讨伐黄巢,夺取京城长安,功最大。后封晋王。死后,长子李存勖继位,屡败后梁军。923年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迁都洛阳。治国无方,常自夸“在十指上取天下”,宠任宦官,尤优待伶人。后魏博兵变,为部下所杀。

毛泽东读历史,对五代乱世时期的“后唐灭梁”很有兴趣。他十分注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故事。1962年12月22日,曾将一首《三垂冈》七律写在12月14日第109期《宣教动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并批注:“古诗一首。咏后唐李克用和其儿子后唐庄宗李崇(存)勖诗。”1964年12月29日,毛泽东写信给秘书田家英,内称:“近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首咏史诗,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请你一查,告我为盼!”为了便于查对,毛泽东凭记忆将原诗全文写下附上。全诗是: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泽东在诗篇后还注明:“诗歌颂李克用父子。”(《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13页)据《旧五代史·庄宗本纪》,公元889年,李克用校猎于潞州(山西襄垣北)三垂冈,在酒乐声中,他指着年仅五岁的儿子李存勖说:“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公元908年,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冈大败梁军主力。毛泽东对这首诗很有兴趣。在他晚年,即1974年前后的一天,又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念了诗中的“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两句,说: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按,《三垂冈》系清严遂成所作。毛泽东大概是在年轻时是从清袁枚《随园诗话》中读到此诗的,所以和严遂成《海珊诗抄》原作略有记误,即原作第四句为“连城且拥晋山河”;第七句为“萧瑟三垂冈畔路”。但也佐证他早年对此故事的神往,记忆犹新。

毛泽东对李克用李存勖的武功颇为赞赏。公元901年,梁军六路攻晋,潞州、沁州、辽州诸城皆降,毛泽东读《旧五代史·武皇(李克用)本纪》至此,但又见后文“时霖雨积旬,汴军屯聚既众,刍粮不给,复多痢疟,师人多死”,以及晋军每夜以骁骑袭营;在敌败退时,又乘胜掩杀以至复苏等事,大有感触地批语:“沙陀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毛泽东以辩证的军事观点,点出了李克用以逸待劳、伺机取胜的才能。公元908年,李存勖继任晋王,他睿明地分析了形势,命大将周德威回师,伺机进攻。毛泽东称赞了这种“先退后进”的战略。此后十余年,李存勖与梁战斗多次,有胜有败,但都采取了这个战略。

毛泽东特别重视《旧五代史·庄宗纪》和《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记述的关于胡柳陂的一场大战。公元918年的胡柳陂战役,晋军先败,西线指挥官周德威战死,梁军气势逼人。李存勖聚集败兵,身先士卒,他听从了部将阎宝、李嗣昭和王建及意见,“凡决胜料敌,唯观情势,情势已得,断在不疑。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心取胜,纵收余众北归,河朔非王有也”,纵兵决死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读《旧五代史·庄宗纪》的天头批语有:“胡柳陂正面突破不成,乃从东向南打大迂回,乘虚而入,卒以成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59页)赞赏了李存勖的灵活机动战术。他在读《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时更于有关文字旁逐字加了圈,并在天头上批注:“此战必不可少。”(同上,第307页)郓州之役是梁晋最后一战,李存勖采取了降将康延孝的建议,以精骑夺取郓州(山东);而梁军主力几路前来争夺,晋将多人以梁军势大,欲退却、约和,“以河为境,休兵息民”。对此毛泽东作了批注:“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同上,第309页)李存勖坚持采纳康延孝的建议,而枢密使郭崇韬也力主“若留兵守魏,固保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自以精兵与郓州合势,长驱人汴,彼城中既空虚,必望风而溃”。毛泽东对此大加赞赏,在批注中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同上,第308页)郓州之役后,晋军直取大梁(今河南开封)。毛泽东对进入大梁后李存勖的行为,多有称赞,往往用圈圈表示注切。如《通鉴纪事本末》记有李存勖进攻大梁前夕,与家人诀别:“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毛泽东对这段文字逐字旁加圈圈,并在天头上作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同上,第310页)这是对李存勖胆识的肯定。这七个字,今人以为采自三国时曹操所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饱读史书的毛泽东,乃是从读《旧五代史·庄宗纪》所记朱温得知李存勖在潞州三垂冈大败梁军后“既惧而叹说: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中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