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40

第140章 冯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冯道(882—954)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唐末,为藩镇刘守光参军,后事唐、晋、契丹、汉、周,凡十一君,居相位二十余年,自称长乐老。

毛泽东年轻时读《资治通鉴》和新旧《五代史》,相当熟悉冯道故事。1913年在他《讲堂录》就记有:“五代纲维横决,风俗之坏极矣,冯道其代表也。宋兴稍一振,然犹未也。逮范文正出,砥砺廉节,民黎始守纲常而戒于不轨。”(《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2页)

人要有骨气、气节。在毛泽东看来,冯道缺乏气节,不知廉耻为何物。他读欧阳修《新五代史》,此书将《冯道传》归入《杂传》,《杂传》即当今所说的另类传记,很难归入何朝何代的。毛泽东对欧阳修对冯道的批评极有兴趣:“传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子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借用这段话抒发己见: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1975年,晚年毛泽东在与周围工作人员谈论《资治通鉴》时,又谈到欧阳修评冯道的这些话。他说:如书里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