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59

第159章 辛弃疾铁琵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辛弃疾(1140—1207)南宋将领、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字幼安,号稼轩。官至龙图阁侍制、兵部侍郎。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作词多慷慨悲壮。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毛泽东对辛弃疾和他的词有相当高的评价。五十年代初在离开莫斯科前夕,他读了刘少奇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集粮食的一分草案电函,很有感触,顿时咏念了辛词《水调歌头·盟鸥》和《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他对翻译师哲说:“辛弃疾可算一代诗翁、大家风范,可惜抱恨终生。”(邸延生《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新华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62页)

毛泽东对辛弃疾的事迹颇为注意,他曾圈点过元末诗人张以宁称颂辛弃疾的七律《过辛稼轩神道》。后来,他又在江西庐山索阅《铅山县志》。铅山是辛弃疾晚年侨居之地,至今该县南阳原山中尚有辛弃疾的墓。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山东济南,与许世友等数点古代山东英杰,其中一个就是辛弃疾,称赞“他们为山东争光添彩,也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杨庆旺《毛泽东指点江山》第1146页)

古今词家都认为辛弃疾词是豪放派正宗,毛泽东也世称誉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建国后,毛泽东圈点和抄录的辛弃疾词竟有九十八首之多,占全部辛词的六分之一。是他于宋词诸家中圈点和抄录最多的。1959年,中华书局曾影印《稼轩长短句》共四册。在每册的封面,都有他用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而从书中有黑、红两色铅笔画着圈、点、曲线。从圈圈的笔迹深浅轨迹,或可窥出这些书毛泽东已读过多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等词他还加以手书。

毛泽东还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背很多辛词。1957年3月,他在南京到杭州的飞机上背诵和讲解《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同年11月,在访苏期间,又在警卫张仙朋日记本上,默写了《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毛泽东善于从多元视角对辛词进行解释。1964年8月24日,他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坂田文章,当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事物在运动中。地球绕太阳转,自转成日,公转成年。哥白尼的时代,在欧洲只有几个人相信哥白尼的学说,例如伽利略、开普勒,在中国一个人也没有。不过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90页)随后,他就叫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出这篇诗词。工作人员经过查阅,才知道毛泽东说的是《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妲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