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64

第164章 萨都剌词中见情,情理并茂,英雄气长,儿女气短

萨都剌(约1272—?)元词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字天锡。泰定进士。晚年寓居武林(今浙江杭州)。善诗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等为传世之作。有《雁门集》。

萨都剌是元朝诗词大家。他的诗词,可以说是有元一代的上乘。毛泽东读过萨都剌的《雁门集》,曾圈点过其中的《过广陵驿》、《赠弹筝者》、《秋夜闻笛》、《相逢行赠别旧友治将军》等四首诗。还圈点和抄录萨都刺的《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满江红·金陵怀古》、《百字令·登石头城》、《水龙吟·赠友》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等词。可见他对萨都剌作品的关注和钟爱。

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写道:“孙科的‘行政院’号召战争,但是进行战争的‘国防部’却既不在广州,也不在南京,人们只知道它的发言人在上海,这样李宗仁在石头城上所能看见的东西,就只剩下了‘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09—1410页)文中所提“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开头的几句,“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用在这里,形容当时所谓代总统李宗仁的南京政府所面临的形影孑立、萧条败落格局,是十分贴切的。

1957年3月19日,毛泽东自江苏徐州登机赴南京。途中,他突然饶有兴致地问英语教师林克:“你读没读过萨都剌的《徐州怀古》?”林克回答“没读过”,毛泽东拿来铅笔,在林克正在看的一本书扉页上写了一首词: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尽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搁下笔,毛泽东在机舱客厅里与林克讲起这首词。他说:“萨都剌是蒙古人,出生在现在的山西雁门一带。他的词写得不错,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这首词的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八百岁的彭祖的家乡。徐州地区的沛县是刘邦的家乡。”毛泽东又解说这首词的意思:“‘铁甲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司马迁《史记》中提及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他的坐骑叫乌骓马。起初兵多势大,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玉帐连空’,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说到这里,毛泽东又在林克书本下角写下“项羽重瞳,犹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并解释说:“湘东一目,指的是梁武帝年间的湘东王萧绎,他幼年瞎了一只眼,后来好学成才,平定侯景之乱,即位江陵。”毛泽东接着又谈词的下半阙:“‘戏马台’原是项羽阅兵的地方,刘裕北伐时也曾在此大会将校宾客,横槊赋诗,气势如澜。‘画眉人’用的是西汉张敞的故事,此人直言敢谏。‘燕子楼’为唐朝驻徐州节度使张音所建。张音接父职驻节徐州,结识彭城名姬关盼盼,收娶为妾。她歌舞双色,尤工诗文。张死后归葬洛阳,盼盼恋张旧情,独守空楼十余年。小楼多燕子,故名‘燕子楼’。诗人白居易过徐州,因此故事写了一首七绝: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要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最后,毛泽东说:“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思故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昂深沉。”(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36—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