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91

第191章 顾炎武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学者。江苏昆山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号亭林。明末参加复社。明亡后漫游华北,考察山川地势。晚年致力著述,强调学以经世,反对空谈,提出“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的名言。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顾炎武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所崇仰的一个学者。还在1909年韶山冲东茅塘读私塾时,塾师毛麓钟就要他读顾炎武的《日知录》。这在当时私塾授教所选读本是罕有的。毛泽东由此获得比一般蒙童更多的知识,即对所谓的“明道救世”之学有粗浅了解。1910年,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有天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后,和同学萧子唪(萧三)交谈读书心得。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典出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来梁启超据此语归纳为八个字,仍置于顾炎武名下。

1914年,毛泽东进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更广泛地接触到顾炎武著作。他对顾炎武首倡“经世致用”的学风,颇为仰慕。所以在1917年刊载于《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标举顾炎武文人有尚武精神,所谓“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8页)那时,毛泽东将顾炎武视为人师楷模,崇仰倍至。今存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所写的《讲堂录》,还摘抄了清潘耒为《日知录》刻印所写的一段《序言》: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钞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这段《序言》扼要地论述了顾炎武实地考察,治学严谨。毛泽东的抄录,那是把它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