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92

第192章 王夫之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学者。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曾参加反清活动。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闭门著书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学术界多有认为,古代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他的时代,已算是最高峰了。毛泽东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得读王夫之著作,始知其人其事的。1913年,毛泽东所记的《讲堂录》就记述了王夫之:

“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此处的开头两句,引自《船山遗书》中的《俟解》篇;后面几句,是毛泽东参考了杨昌济《论语类抄》后的发挥。当时,长沙有一个船山学社,是民国初年湖南的一些文人为研究王船山学术思想而设立的。1914年到1915年问,船山学社定期每周讲演船山学术,毛泽东常去听讲,由此加深了对王船山哲学思想的认知,并受到王船山朴素唯物主义和史学观的熏陶。日本学者高田淳曾举例说:“在毛泽东的自觉能动性理论中,可以看出他通过杨昌济、刘人熙而受王船山的影响,这些为众所公认。”

毛泽东一生喜欢王船山的书。1937年7月,毛泽东曾以《实践论》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备课时,他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研读过《船山遗书》,由于手头此书不全,写信给在长沙主持八路军办事处的徐特立,请他设法从湖南补齐所缺各册。建国后,毛泽东每逢外出带书,总要包括“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毛泽东也经常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现存毛泽东读过的一部《读通鉴论》,有三处留有毛泽东分别以申韩、法家作批语的痕迹。毛泽东认定王夫之是唯物论家。1958年8月,他在修改陆定一的文章时,特别加了一段从王充到“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因为早年与船山学社的因缘,1952年,湖南张在晋先生请毛泽东为船山学社题额。毛泽东在接到信后,就写了“船山学社”四字,并复信:

麓村先生:几次来示均敬悉,甚为感谢。遵嘱写下船山学社四字,未知可用否?此复,顺颂教祺!

毛泽东二月二日从这年秋天起,毛泽东写的此四字就制作在长沙中山东路船山学社的门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