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41

第41章 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前256—前195)即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前206年率部首先进入成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前202年打败项羽,统一中国,建立汉王朝。

1937年1月,红军进入延安。毛泽东登上宝塔山,就感慨地说:要像汉高祖,建立根据地。

汉高祖刘邦,在参加灭秦大业后,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后消灭项羽,统一了中国。毛泽东赞赏刘邦的英雄气慨。1949年3月。毛泽东在赴北平途中,兴奋地念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毛泽东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后两句是汉高祖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后,回家乡沛县时吟唱的《大风歌》,他也希望国家平定了,再不要发生战争呢!他后来还同王海容谈论过刘邦的《大风歌》,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写诗的汉高祖就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能够写出这样好的诗来。五十年代毛泽东多次谈到刘邦,他说:“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45页]”毛泽东也称赞刘邦有政治头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中南海接见志愿军炮兵二师师长朱光时说:从历史上看,凡是杀人过多的,都没有好结果。汉高祖刘邦杀人最少,汉朝也就维持得较长,这个问题要十分注意才行。

刘邦的用人之道很有一套,他善于搞五湖四海。毛泽东对此多次予以称赞。他曾对刘、项的用人作过比较:楚汉相争,项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才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等文武众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成孤家寡人了。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还在谈了项羽不能用范增后,又讲了刘邦虚怀若谷、接见郦食其的故事,最后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295页)毛泽东认为:“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因此,六十年代初,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作有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高度评价刘邦的用人之道和政治权术,早在1926年就一针见血地点出刘邦革命造反的本质:“汉高祖是流氓,也是无产阶级推倒贵族阶级的革命,不过在农业社会里,他们革命成功后,又做起皇帝,自己又变成贵族阶级了”。(《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