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42

第42章 樊哙一出鸿门宴,叱咤两千年

樊哙(?—前189)西汉将军。沛(今江苏沛县)人。屠狗出身。与刘邦为连襟。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将军。后封舞阳侯。

毛泽东早年就读了很多史书,其中一部就是《史记》。

《史记》菁华云集,不愧为名山大作。通常认为其中最为拔萃的一篇,就是《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写得最精彩的就是《鸿门宴》。

人心各如其面,鸿门宴写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另外一个就是割食冷猪头肉的樊哙。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心直口快,无忌讳的樊哙。至今留下的文字记录,虽然是残缺的,可也记录了他对樊哙的熟悉。

1952年10月,毛泽东赴徐州视察,也登上了城西北的九里山。

触景生情,毛泽东在九里山就与随行人员详说了楚汉相争和樊哙故事。

毛泽东一边走一边给大家讲发生在九里山的故事:据民间广泛流传,九里山是楚汉一战的古战场,韩信曾在九里山中峰团山伏兵与项羽大战,楚军不支,从九里山前溃退,一直退到垓下。在《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山歌写道:

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起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毛泽东来到樊哙磨旗石前对随行的人员说:“据史书记载,楚汉决战时,汉军大将樊哙曾在山上竖立一面大旗招呼战斗,因旗大能磨到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泽东又对陪同人员说:明代宣德年间,徐州人马蕙在《九里山》诗中写道:

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

惟有磨旗踪迹在,年年常见白云封。

这时,毛泽东幽默地笑着问大家:“樊哙是刘邦连襟你们知道不知道?”

大家默不作声,就连刘邦的老乡张光中也摇摇头说:“不知道。”

毛泽东说:樊哙也是沛县人,早年是个卖狗肉的,后来他跟随刘邦从丰邑(今江苏丰县)起义攻打下沛县,杀掉沛令。在历次作战中,他作为刘邦贴身近臣随军作战,以军功赐爵,被封为贤成君。刘邦攻入关中,贪恋秦宫室美女珍宝,樊哙力谏,刘邦听从劝告封闭府库宫室,还军霸上。

“鸿门宴”上,项羽的谋臣范增令项庄舞剑,想借机杀害刘邦,樊哙在帐外听到情况紧急,便手持铁盾侧身撞倒卫兵闯人帐内,当面批评项羽不该对有大功的刘邦问罪,当时项羽为樊哙的英武形象所吸引,也为樊哙义正词严的批评所动。终于,刘邦借机逃出宴会,由樊哙护送从小道还至军营。后来,樊哙跟刘邦进汉中,又从汉中出兵平定三秦。刘邦即帝位后,因樊哙有功,封为舞阳侯。樊哙娶吕后之妹吕姿为妻,就和刘邦成为连襟,所以关系比其他将领更为亲近。

后来黥布反叛时,刘邦正在宫中卧病,诏令群臣不得入内,周勃、灌婴等十几天都不敢入宫。这时,樊哙就直接闯进宫去,诸大臣也跟随人宫。此时,刘邦正枕着一个太监睡在床上。樊哙等对刘邦流泪说:“当初陛下和臣等起义于丰沛,平定天下,何等雄壮!现在天下平定了,陛下多么疲惫啊!再说陛下身体欠安,群臣震恐,您不接见臣等议定国事,难道单独同一个太监一起与世隔绝吗?陛下难道没看见赵高的事吗?”刘邦听后笑着站起来,与大臣图议政事。(张奎明、李光泉主编《毛泽东与山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58—59页)

一年后,即1953年2月,毛泽东在济南游趵突泉,在品尝茶时,当陈毅、罗瑞卿谈及粟裕,“粟司令人称常胜将军,名不虚传”。毛泽东感叹地说:“人才,将才,帅才。”陈毅就接着说,“那粟裕就是樊哙了”。毛泽东说:“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三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嘛!”

后来毛泽东在回答警卫李银桥所问“樊哙是谁”时,评价了樊哙:“樊哙是汉高祖刘邦身边的一员大将,跟随刘邦起义闯天下,在鸿门宴上立了大功呢!”(邸延生《历史的真言》第561—5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