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53

第53章 董仲舒有贤良对策,说天人相与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少治《春秋》。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创建以儒家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格局。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辞官回乡专心著述,有《春秋繁露》问世,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是西汉前期的思想家,后人也有称他是“儒学大师”。毛泽东对董仲舒一直持批判态度。1917年暑假,他和同学萧瑜游学洞庭湖周边,一天在赴沅江途中,两人就金钱、权力和仁义道德等社会伦理问题进行了争论。萧瑜引用孔孟和董仲舒说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说明他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准则正是建立在这些圣贤遗训上,但金钱与政治势力太大,以致被坏这些准则。毛泽东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说起来是这么回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准则。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

毛泽东批驳了孔孟和董仲舒的泛谈。1927年,他在湖南搞农运,就领导农民鞭挞了董仲舒倡导的“三纲”说。1937年夏,毛泽东在他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1942年12月,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题为《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书面报告,批评有些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志不大去管生产活动,根因就是因为他们“中了董仲舒们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些唯心的骗人的腐话之毒,还没有去掉得干净”。

同时,毛泽东深恶痛绝董仲舒这些腐儒蔑视体力劳动的行为。他说:“我们曾经指出这样简单的道理:从古以来的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着的呢?还不是自己动手活下去的么?为什么我们这些人类子孙连这点聪明都没有呢?”董仲舒当时是阐述孔子学说的绝对权威。他张扬孔子,被历代儒家称道。毛泽东也说:“孔子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捧出来的。”(《文献和研究》1985年汇编本第8—9页)当时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从此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儒家为正宗的定格。对此,毛泽东很不以为然。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临时会议通过宪法草案后,作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他说:“对孔夫子,自董仲舒以来就说不得了,‘非圣诬法,大乱之殃’,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