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58

第58章 汉光武帝郁郁葱葱瑞气浮,原是南阳一儒生

汉光武帝(前6—57)即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字文叔。公元25—57年在位。刘邦九世孙,父为南顿县令。初随兄加入绿林军。指挥昆阳(今河南叶县)大战。后在洛阳称帝,统一全国。他是中国开国皇帝中难得见有的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皇帝。在位期间,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精简官吏,加强中央集权。

毛泽东对刘秀事迹相当熟悉。刘秀有胆识,能指挥打仗。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所举的几次战役,其中的一次就是公元23年刘秀以兵三千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的昆阳之战。以后在读《梁史·韦叡传》时,与韦叡破北魏的天头上,写了眉批:“敢有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1页)

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新华社起草了很多新闻稿。194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篇文章,开头说:“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月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63页)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与来自南阳的一位县委书记谈及刘秀时又说:西汉末年,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访贤求将寻来二十八宿后,才兴兵讨伐王莽的新朝。二十八宿又叫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为首。他是南阳新野人,刘秀手下的大将、谋士,很有本事。

毛泽东对刘秀是赞赏的。1964年2月,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谈到读书识字时说: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做不好皇帝,刘秀是大学士,而刘邦是个大草包。在这里,毛泽东把刘秀和刘邦并提。他虽进过长安皇家的太学,但读书不多,回家后主要是务农。因为对刘秀的肯定,毛泽东还多次精读《后汉书·光武帝本纪》,特地在刘秀早年“性勤于稼穑”处划了密圈;在传出“避吏新野”时,值“南阳荒饥”、“因卖谷于宛”处,还特地把李贤转引《东观汉记》中的“而上独收”的一句注文,移写于此,用以突出刘秀善于稼作的技术。因为精读,以至在精读中发现李贤的注释中有衍字。他指出,一部《后汉书》“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毛泽东读史》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