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59

第59章 严子陵身披一羊裘,心远忘九州

严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本姓庄,名光。因避刘庄(汉明帝)讳,为后人改。刘秀少年时同学。刘秀称帝,隐居,曾两度召至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不就归隐富春江(今浙江富阳境),耕钓为生。年八十,卒于家。今富春江沿岸多传有其垂钓处。

严子陵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欣赏严子陵的高尚和才识。他在1913年《讲堂录》写有严子陵故事:“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光武既立,征之,不就。访之,以安车迎至。帝坐匡床请出,光卧应日: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当光之至也,大司徒(首相也)侯霸(光学友)迎之。光与书日:君房足下,致位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指要领绝。侯以书览帝,帝日:狂奴故态也。后世论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者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办天下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2页)1911年春,毛泽东的同学萧瑜作文《评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认为光武帝请朋友帮忙处理繁难的政务,未必就是求贤若渴;严子陵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纯洁高尚,也有爱慕虚荣之嫌。毛泽东不同意萧瑜见解。他的看法是:刘秀登基后,严光应该当宰相,就像比他早二百年的前人张良辅佐汉高祖一样。

但是到了后来,毛泽东对严于陵的看法有所改变。1949年4月他在和柳亚子先生七律诗中有“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二句,就隐含着对严子陵脱离民众、脱离社会,逃遁世间去做隐士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