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66

第66章 张鲁造作道书惑百姓,雄踞巴汉三十年

张鲁(?—216)东汉末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字公淇。继祖张道陵、父张衡为五斗米道首领,称师君,据汉中达三十年,在当地设“祭酒”以治理百姓,犯法者宽宥三次,再犯行刑。轻罪修路赎罪,关西百姓三万家避乱归之。215年,曹操攻汉中,退至巴中(今四川巴中地区),出降。

1958年,毛泽东多次读《三国志·张鲁传》,并为《张鲁传》两次写了千字批语,作为正式文件下达。他对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张鲁五斗米道故事极感兴趣,情有独钟。

当时新出现的人民公社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这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就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时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出五斗米就有饭吃,传到江西的张天师就变坏了。吃粮食是有规律的。同年11月3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说:“三国时候,张鲁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长的。因为他不搞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曹操把他灭了。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的人,在饭铺里头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尽肚子吃,这不是吃饭不要钱吗?他不是在整个社会都搞,而只是在饭铺里头搞。他统治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那里有一种社会主义作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26页)几个月后,毛泽东在湖北武昌和人谈话时又谈到了张鲁和五斗米道,他说:“现在人民公社搞的供给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平均主义。中国农民很早就有平均主义,东汉末年张鲁搞的‘太平道’,也叫‘五斗米道’,农民交五斗米人道,就可以天天吃饱饭。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11页)12月7日,毛泽东把《三国志·张鲁传》另加成为铅印体,并为它写了一段长达八百多字的批语,内称:

“这里(指《张鲁传》)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们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解放以后,人们掌握了自己这块天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42—143页)三天后,即12月10日,毛泽东又为《张鲁传》写了一段四百余字的批语:

“我国从汉末到今一千多年,情况如天地悬隔。但是从某几点看起来,例如,贫农、下中农的一穷二白,还有某些相似。汉末北方的黄巾运动,规模极大,称为太平道。在南方,有于吉领导的群众运动,也是道教。在西方(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川北区域),有‘五斗米道’。史称,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大都相似’,是一条路线的运动。又称,张鲁等行‘五斗米道’,‘民夷便乐’,可见大受群众欢迎。张陵(一称张道陵,其流风余裔经千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水浒传》第一回有洪太尉误走魔鬼戏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同志们看过了吧?)、张衡、张鲁祖孙三世行五斗米道。其法,信教者出五斗米,以神道治病;置义舍(大路上的公共宿舍);吃饭不要钱(目的似乎是招徕关中区域的流民);修治道路(以犯轻微错误的人修路);“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以说服为主要方法);“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这几条,就是五斗米道的经济、政治纲领。中国从秦末陈涉大泽乡(徐州附近)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同上书,第148—151页)

毛泽东称张鲁是“农民领袖”,他对张鲁的这个农民政权是非常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