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72

第72章 魏文帝建安高手,文坛大家,有《典论》在,足彰千秋

魏文帝(187—226)即曹丕。三国魏开朝皇帝。公元200—226年在位。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字子桓。曹操次子。继曹操为魏王,后代汉称帝。爱文学,其诗多有优秀之作,为建安文坛领袖。有《典论》、《列异传》。

毛泽东喜欢说曹操,也必然联带曹操的亲人和重要臣僚。其中一个就是魏文帝曹丕,他是曹操第二子,魏国的开国皇帝。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江苏徐州,登上云龙山,指点江山,与随同人员谈及徐州籍竟有十个开国皇帝,其中一个就是曹丕。几天后,他赴安阳殷墟视察,瞭望北面漳河,又谈起曹操、曹丕建邺城(河北临漳附近)事。他说: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

毛泽东熟悉曹丕史实,他对曹丕的政绩评价平平。1959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工作。北戴河是当年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的地方。触景生情,一次,他和随同的保健医生说起曹操父子兄弟。毛泽东在谈了曹植后,紧接着说:曹丕也是他(曹操)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呐!(徐新民《在毛主席身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毛泽东对人一分为二。他对曹丕的文才还是肯定的。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就指出:中国自觉的文学批评的历史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和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开始的吧!以后有《文心雕龙》等。毛泽东早年就精读《昭明文选》,对曹丕《典论》以及文里批评建安诸子文章颇有认识,所以能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抒发己之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