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83

第83章 陆逊怀文武之才,建传世之功

陆逊(183—245)三国时东吴军事家。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区西)人,字伯言。江南世族。与吕蒙合谋袭取荆州(今湖北江陵)。吕蒙死,统辖全军,在琥亭(今湖北枝城北)击败蜀汉主力;又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大破魏曹休部。任荆州牧、丞相,镇武昌。病死。子陆抗领兵。

吴蜀彝陵之战是三国最后形成鼎立的一次大战。毛泽东把它作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战例之一。东吴指挥这次大战的统帅是陆逊,蜀汉方面统帅是刘备,毛泽东曾批评刘备亲临前线: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他当然不是陆逊的对手。毛泽东说:最初陆逊是吕蒙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以后继吕蒙当了统帅。陆逊知己知彼,很会打仗,毛泽东说他指挥的彝陵之战,和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明之战、袁曹官渡之战等“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役。

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就刘备的错误,谈到了陆逊,他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毛泽东对陆逊称赞倍至。他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不少处作了眉批,对陆逊的非凡才智加以肯定。当陆逊在彝陵大战前奉行以逸待劳,为东吴诸将所愤懑,他坚持不为所动,“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毛泽东批了“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1—162页)等十个字,陆逊对刘备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很是欣赏,因而比之为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好办法。陆逊在彝陵大胜后,未听从徐盛等乘胜追击擒拿刘备的建议,清学者何焯认为陆逊深思熟虑,“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毛泽东赞同此说,作了“何评有理”的批语,显然,他对陆逊在彝陵大战后作出的战略原则是肯定有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