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1871000000037

第37章 禅道悟人生(3)

人生如同一杯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它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以戒为师

定一法师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他要求自己的弟子,一定要保持佛门处处是净土,可是有几个新来的小和尚却屡屡犯戒。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老方丈定一法师用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瓷瓶顿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是失手碰落了瓷瓶,还是故意碰落的。

定一法师非常严肃地扫视了一眼众僧,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可惜吧?一杯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精美的瓷瓶,被我们拿到神圣的供桌上,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转眼工夫,它就坠落于地,变得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这时,几个新来的小和尚幡然醒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禅来缠去

佛陀在快要圆寂的时候,弟子问道:“老师圆寂之后,我们该拜谁为师呢?”佛陀说:“以戒为师”。禅之修行,需自守清规,心守恒静,使之心地纯和明净,不乱心头方寸,不受尘埃污染。立事难,败事易;学好难,学坏易;修行难,放纵易……“人生的一切都如同易碎的瓷瓶”,“永存还是损毁,都取决于长久的珍惜和扬弃的瞬间。”人的品德修行也一样,必须坚守必要的戒律,自我约束,否则很容易毁于一旦。

后退原来是向前

一天,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摹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学僧们虽然修改多次,却总感觉其中动态不足。刚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点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头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越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佩服,欢喜地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有人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们能会意么?”

禅来缠去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人生中自我的地位也总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宠辱无常,生死有命。能否以平和之心善待,能否以忍让之德释然,也是对人的考验。遇事切记“先退一步才能快进两步,先低下头才能抬得更高”的道理。人生的路途多曲折,往往有诸多困难,绕于其中而难以看清局势,不妨退后一步,更有利于审时度势积蓄力量。要想进步首先要学会退步,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心里对他十分赞许,但却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鉴真对此忿忿不平。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鉴真依旧不醒,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主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鉴真打了一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省些鞋子了?”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拍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但我这样一个别人瞧不起的苦行僧,怎么能光大佛法?”

主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行走过?”

鉴真说:“当然。”

主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平又硬,小僧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主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主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主持的教诲,瞬间开悟了。

禅来缠去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体味到,痛苦和欢乐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迈向更高处

禅师们常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形容悟道的超越。百尺高竿,顺着往上爬,谁都有可能做到,但到竿头再向前一步,这就与爬竿有质的飞跃,而禅宗的离俗得真却也正在这一步之中。

景岑禅师有偈云:“百尺竿头不动人。百尺竿头须进步,虽然得入未为真。十方世界是全身。”

有僧人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景岑禅师眉头一动,说:“朗州山,沣州水。”

僧人不明所以,朗州沣州,说近也近,说远可远,什么意思呢?

“师父明鉴,弟子愚昧不知您的意思。”

“四海五湖皇化里。”

僧人浑身一震,懂了。

在景岑门下学佛多年,常听他传示从南泉普愿门下学来的悟解——平常心是道。道,道,道,道不过在日常的一呼一吸之间不迷执,在生活一进一退之中大自在。修道成功了,譬如已到百尺高头,如果执著种菩提智慧,转成心机手腕,硬是住在自己的境界里,很快就僵化了。稳坐竿头,一切道法反而成为罪障,不是真正的超越解脱。悟在该悟的地方,行有解行的法门,普天的朗州山、沣州水,何处行不去?四海五湖十方世界,何处不能自在遨游?

僧人忽然想起石霜庆诸也曾经问过师父同样的问题:“百尺竿头,怎样上得?”

师父的开示更直接:“百尺竿头,有人上得去,就以为自己悟得了,这尚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悟。真正觉悟的人,必是百尺竿头顶端更进一步的人——是已经解脱人间一切有形、无形的束缚,得到真正自由的人!”

禅来缠去

“百尺竿头”对修行而言,是一种境界。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没有昏沉,没有妄想,清清静静,澄澄明明,心身皆处在一种安逸愉悦里。这是一种非常高妙的境界。而且,此时此刻宛若独立万仞孤峰之巅,再向上已无路可走,四周都是万丈深渊,没有移动落脚之处。到这里,许多修行人便认为是到家了,到顶了,就停了下来,安心享受那无边的禅悦。

很多宗教所追求的、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但是,在禅宗看来,这里仅仅是安逸舒适的客栈,而不是家。百尺竿头,至高至尊,但也是“穷途末路”。到这里,还必须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于悬崖撒手,绝后再苏。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这个变,就是要舍得离开那个“竿”。百尺竿头更进步,关键就是要舍弃安逸的现状,敢于冒险,勇于变异。这一步,恰如凤凰涅槃,再造一个崭新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丢掉烦恼,多点耐心

佛陀旅行经过一个森林,那天非常热,又是中午。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弟子阿难:“我们刚才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

阿难往回走,但是他发现那条小河非常小,之前又有车子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浑浊,本来沉淀的泥土都跑上来了,水不能喝了。他回到佛陀身边,告诉佛陀:“小河里的水很脏,不能喝。”

佛陀说:“不会,你再去看看。”

阿难只好照办,当他第二次回来的时候,阿难问佛陀:“您坚持让我去,但我还是不能做些什么让河水变得纯净。”

佛陀说:“你什么事也不要做,否则你将会使它变得更不纯净。不要进入那条溪流,只要在外面,在岸边等待。如果你进入溪流,你将会把水弄得更浑,溪流自己会流动,你要让它流。”

当阿难第三次来到那条溪边时,河水变得那么清澈,泥沙已经流走了,枯叶也消失了。阿难笑了,他取了水快活地回来,拜在佛陀的脚下:“你教导的方法真奇特,你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只需要耐心。”

禅来缠去

佛陀教导我们,凡事无常,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样的东西可以保持永恒,只要耐心,只要等上一些时候,那些叶子将会流走,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那些水就会再度变得纯净。一条河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有时,生活里会有很多烦恼,但是我们也应该多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