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沙乡年鉴(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18841300000001

第1章 致我的埃斯特拉(前言)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代表人物,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先锋人物,生态学家。作为作家,他提出了具有远见的土地伦理思想,在当今时代读来,越发能让我们与之产生共鸣。

有些人,身边没有任何野生生物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一样可以继续;而有些人却与之相反。本书的这些随笔表达了后者对野生生物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他们身处两难困境的思考。

野生生物如同风和黄昏一样,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人类的进步开始将它们毁灭。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标准的生活质量是否值得我们以牺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群体来说,遇见一只大雁的机会比收看一档电视节目更加重要;寻觅到一朵白头翁花的运气就好像获得了一场不可剥夺的自由演讲的机会。

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直到科学揭示了这些野生生物的来源和生存方式,野生生物才开始有了人文价值。全部的冲突也由此归结为一个关于程度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收益递减原则,而我们的反对者却无法看到这一点。

一个人必须根据事物本身来进行调整。本书的这些随笔记录下的就是我进行的调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我和家人逃离过多影响我们的现代生活,来到了我们的“小屋”度周末。这篇文字就讲述我们度假时的所见与所为。威斯康星州的这片沙地农场先是被我们越来越自大又完美的社会全部榨干,接着又被彻底荒弃。在这个农场上,我们试着用铲斧重建我们在别处正在丢失的东西;也正是在这个农场上,我们寻找并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最自然的东西。

这些小屋随笔按照季节的顺序组织成了“沙乡年鉴”。

第二部分,“随地随笔”详细叙述了我在生活中逐渐经历的各段旅程,有些经历因为失去了伙伴的同行而让我承受着痛苦的记忆。书中的各段描述遍及北美大陆各地,时间跨度40年,都为保护主义这个共同的主题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第三部分是“结论”,用更具逻辑性的术语阐述了我们这类持不同意见者的一些论述。只有那些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读者才会理解第三部分中的哲学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些随笔能让离开我们的伙伴明白怎样才能重新与我们同行。

保护主义现在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为它与我们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互不相容。我们滥用土地,因为我们将土地视为隶属于我们的商品。只有当我们将土地视作我们拥有的共同体时,我们才会开始带着爱心和尊重去使用它。对于土地来说,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摆脱机械化人类的影响,我们也无法在科学的影响下,以土地中得到的美学收获向人类文化献礼。

土地作为共同体,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受到关爱和尊重的这一理念应该作为伦理道德观的一项延伸。土地呼唤着文化硕果,这是广为周知的事实,但事实上却常常被遗忘。

本书中的随笔试图将这三种概念相融合。

当然,土地和人的观点不免受到个人经验与偏见的影响而模糊和扭曲。但无论真理是否被歪曲,有一点是非常明晰的,那就是:我们越来越自大又完美的社会像一位臆想病患者,整日操心自己的经济健康,以至于反倒失去了保持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贪婪地幻想着更多地享受浴缸泡浴,却因此失去了建造浴缸甚至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在此种情况下,没有什么能比健康地蔑视物质需求过剩的做法更加有益的了。

也许这样的价值变化可以针对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东西,以一种与其相反的非自然的、驯化的和受限制的方式进行重新评估后再获得。

奥尔多·利奥波德

1948年3月4日

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