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缤纷人生教与学
18857600000006

第6章 我们是一群“尺码相同的人”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的老师们聚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十九位老师用充满激情而又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教育故事。这些老师大多来自农村或乡镇学校,但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让人感动。我校何书记感慨地说:“今天一天我的灵魂受到了净化!”

每一个老师讲述完毕,蒋自立老师、唐云增老师、何书记和我,都轮流做点评。蒋老师、唐老师和何书记的点评堪称妙语连珠。特别是唐老师,评价准确,语言诙谐,不断激起掌声。

在对老师们演讲进行点评时,我即兴发表了一些感想——

幸福是单纯的,孩子和我们的快乐,不应该夹杂任何功利的因素。更不应该用成人的意志去左右孩子的快乐。

这次活动是一次评比,但我希望老师们淡化评比。我们的目的是分享,而不是非要比个高下。要有游戏心态,不要看重结果。只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感动了大家,就很好了。

以我的体会,教师的成长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目标始终如一,二是行动持之以恒。前者说的是内在的精神,是理想;后者说的是外在的实践,是行动。很多人年轻时有理想,后来渐渐没了。也有人一直都有理想,但没有持续的行动。其实,只要执着,坚持三年五年十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

所有参赛老师讲述之后,唐老师以一个“李镇西的老粉丝”身份谈了几十年来他研究我的体会和成果。

最后,我讲了我的感受——

老师们,我讲三点。

第一,我们是“尺码相同”的人。

今天整整一天,听了十九位老师的演讲,老师们坚守教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听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这是假期,本来大家应该在家休息,又这么热的天,是什么让大家不辞辛苦,克服路途的艰辛聚集到了这里?我知道有的老师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而且还是硬座。这次活动没有任何实际利益,没有任何“好处”,可大家心甘情愿聚到了一起。这是为什么?想来想去,还是那个很老套但很真实的原因——共同的追求,或者说叫“理想”。新教育对志同道合者有一个说法,叫作“尺码相同的人”。我们就是“尺码相同的人”,因此,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们因理想而走到了一起。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这并不容易。

说到“尺码相同的人”,我想到了我的搭档何书记。他是两年前调来这学校做书记的,没来这学校之前,我们并不认识,但两年来我们合作得非常好,因为我们在教育理念上高度合拍,“尺码相同”。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更是一起追梦的志同道合者。我们不仅仅共享喜悦,也常常共担艰难。有时我为什么事很开心,会给他打电话让他分享;有时遇到困难了,晚上在家里比较郁闷的时候,会给他发去短信倾诉。这就是同甘共苦。我还想到我们学校的不少老师,也和我“尺码相同”。虽然平时他们从不当面对我说一些表示尊敬的话,但我知道很多老师和我是同怀理想,并心甘情愿和我一起奋斗的。有一位老师调进成都的时候,市内有一所名校要她,但她不去,她说她之所以要调进成都,就是想追随李镇西。这是后来我听区继教中心主任给我说的,我很感动,这就是“尺码相同”。

今天,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们,都是和我“尺码相同”的人。虽然我们平时相隔千里,但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我们便心心相印。我想,我们会一直这样互相激励,携手前行的。我们不是因利益而走到一起的,我们是因理想走到一起的。因利益走到一起的,总有一天会因利益而分道扬镳;而因理想走到一起的,则会走得很远很远。

第二,千万不要造“神”。

我对这次举办“中国李镇西式的教师评选活动”,心里很矛盾。其实,在蒋老师发起成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时候,我就很纠结。我担心过于突出我个人,同时我也很忙,没有时间投入这些事。但蒋老师说,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突出我个人,而是想创造一个年轻老师交流和成长的平台,而且他说一切都由他来做,不要我操心。于是我也就答应了,而且还在我的博客上做了宣传。但是,我对蒋老师说,这个研究会决不能做任何牟利的事,任何活动不得收一分钱,更不能打着“研究”的幌子敛财。蒋老师说不会的,也不可能,他要我放心。我又说,研究会一定要坚持民间立场,拒绝媒体炒作。这点我们做到了,比如今天的活动,如果我要找媒体还不容易吗?但我一家媒体都没请。

不过,说实话,今天老师们的一些说法,让我不安。首先要肯定的是,老师们对我的尊敬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但有些说法,我的确不能接受。比如:“李镇西是属于世界的!”这话怎么说?谁不属于世界呢?难道你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属于火星吗?还有“这次活动,世界上就这么一次”,“这一刻必将载入中国教育史”等等,哎呀呀,这些话真让我脸红,怎么能够这样说呢?还有“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云云,这些说法太夸张,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希望大家千万别再这么说了,一定要防止“造神运动”。我不是“神”,大家也不要造“神”。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资格凌驾在其他人之上。前段时间,我就“著名教育家”专门在博客上撰文,再次拒绝“教育家”的头衔,我也不著名。其实,真正著名的是不需要特别说“著名”的,相反不著名的才喜欢说自己“著名”。

关于“中国李镇西式的教师”这个提法我也不赞成,希望下次再搞这样的评选活动时换个名称。换个什么名称呢?我建议叫“中国好老师”,就像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其实就是“好人”。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动辄就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精英”,培养“领袖”,培养“栋梁之材”,却没有人愿意培养好人。我则对我校老师说,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好人!所以,我建议下届评选活动,我们就评选“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就是孩子喜欢的老师!从“李镇西式的教师”到“好老师”,不只是称呼的改变,而是表明我和各位老师之间关系的改变——在这之前,你们是仰望我,而从现在起,我们是同一朝向,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只不过我走在前面一些。希望大家理解我,不要从谦虚的角度理解,而要从民主精神的角度理解我,千万不要造“神”。

第三,拒绝浮躁。

我多次写文章说,我们这个时代太浮躁、太功利。我们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我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教育本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不是说你这次获得了所谓“李镇西式的教师”称号,就获得了“相当于国家级”的什么什么,回去就可以为评职称增加什么“资本”。没有的。我们也不要拉帮结派,我也不想充当什么“盟主”。胸襟要开阔,所有优秀的教育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不要说谁是谁的人,我又是谁的人。

前几年,在唐老师的鼓动下,我曾经收徒弟,当时我对徒弟们说,我们不过是用这种关系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而已,你们不要四处声张“师从李镇西”之类,在公开场合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更不许以“李镇西的徒弟”的身份追名逐利。但只收了两届我就不收了。为什么?因为我感到有个别徒弟以此作为资本捞取“好处”。另外,“徒弟”这个说法我就感到有浓重的宗派色彩,也不平等。现在的确有年轻人利欲熏心,曾有这样一个年轻老师,以“某刊记者”的口吻写了一篇表扬自己的文章,居然发表了。这样追逐名利,我说他的心理素质真好!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千万不要这样,一定要坚守朴素,坚守宁静。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

最后,我以我给我校老师写的两句话作为我发言的结束:“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老师们对我的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蒋老师问大家:“李老师建议明天我们的评比改名为‘中国好老师’,大家同意吗?”

所有老师都说:“同意!”

我说:“好,那就算集体通过了。”

大家都笑了。